谁会获益于美国亚洲政策的真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爱德华•卢斯 华盛顿报道
2009-11-11
政坛经验丰富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Lee Kuan Yew)上周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会晤时表示,对于在“美国的复苏与变革时期,当世界格局正发生改变的过渡期内”与美国领导人会晤,他感到十分荣幸。
然而,在华盛顿进行的所有私密会晤中,李光耀所传递出的信息却要直白得多。
“你们诸位给了中国在亚洲自由活动的空间,”他告诉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主任弗雷德•伯格斯登(Fred Bergsten)。“美国政策的真空,正使得中国能够领跑亚洲。”
李光耀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本周四,奥巴马将启程前往东京,开始包括中国、韩国和新加坡在内的亚洲之旅;本周末,新加坡将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述四国的调查均显示,奥巴马的人气有助于重塑美国在亚太地区遭受重创的地位。
但亚洲各国政府的观点并不总是与民众一致。在整个亚洲地区,人们对于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在贸易方面领导力缺失的担忧日益加剧。很少有人相信,奥巴马具有重启多哈全球贸易谈判的意愿或影响力——而且他也没有要求国会更新总统享有的快轨谈判授权(fast-track negotiating authority)。
更少有人仍然相信,面对国会的强烈反对,他能够批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7年美韩自由贸易协定。
上周,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小组委员会主席桑德尔•莱文(Sander Levin)致信白宫,指称韩国和日本在向美国汽车制造商开放市场问题上正在倒退——当失业率处于两位数的时候,对于美国立法者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莱文将美国的“旧车换现金”计划与日韩两国的相应计划进行了对比,前者向大批外国汽车开放,而后者实质上是关闭了市场。
在韩国汽车市场,今年以来外国汽车的份额已经从去年的5.3降至4.5%——与日本的数字类似。
莱文表示:“我们敦促你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促使日韩向美国汽车开放市场。现在是韩国和日本公平对待美国和其它(国家)汽车制造商的时候了。”
不过,尽管全球化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正逐渐下降,但全球其它地区却正在前进。韩国最近与欧洲达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协议。日本正在与欧盟(EU)开展类似的谈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盟之所以启动这些谈判,是因为它想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如今停滞不前的美韩协定可能带来的贸易转移影响。
美国的商业游说团体希望奥巴马下周访问首尔时能够实现某种突破。鉴于将自由贸易协定重新送给国会讨论对他而言是徒劳的,任何新举措都必须包含对该协议的重新协商,纳入更有利于美国汽车进入韩国市场的条款。
伯格斯登表示:“弄清楚美国正将自己在贸易方面置于何等不利的境地,真的非常重要。美国采取怠惰的贸易政策,其它国家正纷纷抢着填补真空。”
最近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关税之后,奥巴马将不得不应对北京方面的敏感。此外,还有人们更熟悉的有关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议,以及据称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等问题。
但在本周末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上,人们将最能够感觉到美国领导力的缺乏。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斯蒂夫•施拉格(Steve Schrage)表示:“你推动亚洲国家参与了各种地区及全球性谈判——完成了逾16次(贸易)谈判。”
“相反,你却让美国面临失业率抬头的问题,而我们自己缔结自由贸易协议的努力也陷入停滞。”
如果奥巴马支持“跨太平洋合作关系”(一些希望在亚太地区构建开放贸易的亚太经合组织小成员国团体),那么,美国的贸易就会有一线生机。
白宫官员已经暗示,奥巴马可能对此类据称有助于帮助美国重建在亚洲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的举措持开放态度。
一位高层官员表示:“与通常的看法相反,我们并不怠惰。”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