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未来的东方色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2009-11-11
金融业正在改变。目前,我们尚无法知晓两股重要力量——2007-08年间的金融危机,以及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如何重塑金融世界。但我们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猜测。
让我们从金融危机开始分析。过去十年,金融业出现了五大强劲趋势:相对于全球产出,金融资产大幅增加;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方面;一种以交易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的金融形式日渐兴起,尤其是在美国;以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为代表的新参与者进入金融业;金融全球化,跨境资产价值高涨。而所有这些改变又受到了自由化、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经济学发展的推动。
金融资产大幅缩水
本轮危机的直接影响就是,之前数十年的多种趋势发生了逆转。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指出的,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缩水16万亿美元(相当于8%),为有史以来最大绝对值下跌。
股票和房地产价值下降,导致2008年全年与2009年上半年全球财富缩水28.8万亿美元。随着资金急速撤回本土,国际资本流动减少了82%,从2007年的10.5万亿美元骤降至2008年的1.9万亿美元。与所有危机一样,银行收紧放贷的力度也相当大。2008年6月至12月间,衍生品合约的名义价值减少了92万亿美元,尽管总规模仍高达592万亿美元。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的数据显示,对冲基金管理的资金总额从2007年1.87万亿美元的峰值水平降至2009年10月底的1.43万亿美元。市场在2009年的复苏表现说明,这种崩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只是暂时的。况且,推动本十年金融全球化及创新的各种力量中,有一些看来会长期存在:技术创新是其一,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在衍生品领域)是其二。尽管如此,本轮危机必然会带来某些永久的改变。
西方模式的霸主地位不再明显
首先,西方——尤其是美国——金融模式的霸主地位不再那么明显。1998年,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执行董事、现任以色列央行(Bank of Israel)行长的斯坦利•费西尔(Stanley Fischer)表示:“大部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议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至少要媲美那些较好的国内资本市场。”费西尔所说的“较好的资本市场”,主要指的就是美国市场。而眼下,这种观点已不再有说服力。
其次,监管问题正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政府目前正逐渐退出银行的直接所有权,但它们再也承受不起类似的金融危机。未来监督将更加严格,监管体系的漏洞也会减少。资本要求将会提高。监管安排也将做出改革,尤其是在美国。监管机构将寻求新的权力,以便在必要时让更大范围的机构倒闭。这些变化的具体幅度仍有变数。但变化的方向非常明确。
第三,金融全球化也存在问题。市场在这方面的问题不如金融机构那么突出。政府已经认识到,银行如果在海外出现了不良贷款,或者购买了不良资产,自己可能不得不出手相助。它们同样认识到,外国政府可能没有能力对在海外运营的本国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或救助。这必然会导致某种程度的“再国有化”,至少在银行业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