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增量资本去挽救存量资本?--质疑经济学者的观点
黄焕金
以下为宋宇先生的观点,他认为:“09新增贷款不会增加坏账风险”
宋宇(高盛中国宏观经济学家)这样解释一个误解:“大量的贷款在今年上半年发出去以后,在未来几年里可能会导致大量坏账出现,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他说今年的新增增量确实很大,但和存量比是一个小额,换句话说,去年年末有30万亿的贷款贷给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去年干什么呢?-40%负增长,那时候你害不害怕?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工业企业的增长率基本上是正的,贷的钱多,到年末的时候可能会变成40%的增长。这边是存量的30万亿,那边是新增的8万亿,30万亿的风险减少了,你说坏账的风险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他的观点的意思可以归纳为:用增量资本去挽救存量资本。即如果不花8万亿新增贷款,那么那些沉淀下来的高达30万亿的资本就不能得到增长,甚至会萎缩与贬值,从而引起存量资本的坏帐增加。他的这个观点似乎显得很有道理。
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这多达30万亿的资本为什么面临贬值的风险?必须要有新增资本进去,它才能有所保值与增殖?为什么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如果搞得不好,当新资本所产生的这种效应消失后,事情是否又再恢复原样?并且还附带上新增的这些资本需要更新资本的投入才能复活?比如,投资某个项目,原来已经投入100亿了,但项目建设刚过一半,项目经手人就说钱不够了,要追加投资,如果不追加投资,那么前面投入的这100亿资本就有完全浪费的可能。看到这种情景,投资人自然既感到疑问,又进退两难。他自然会质疑:为什么前期投资的这100亿不够用?他不会一点质疑都没有就愿意追加投资。但是,如果不追加投资,那么这100亿不就可能白白浪费了吗?但是,如果事情没搞清楚,则当你再追加10亿投资后,再过不了多久,经手人又再说投资不够,需要再追加,怎么办?如果不追加,那么前面的110亿元投资就有白白浪费的可能,浪费更大了。
比如,现在大量资本投入到钢铁行业,造成钢铁业的生产过剩。那么,按宋的逻辑,国家不得不再花更大力量去创造一种更高的市场需求景气程度,好让这些过剩钢铁能够销售出去,如果国家不这样做,那么投在钢铁业上面的这些资本就会有贬值与形成呆坏帐的风险。可见,国家有可能成为它的投资不断扩张链圈中的囚徒了。
宋宇先生上面的观点,就存在这个逻辑。不断追加投资才能救活原来的资本,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多见,它与“预算软约束”显得很相似。因此,如何做到“预算硬约束”,如何充分盘活存量资本,不要动不动就追加资本,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象宋宇那样的经济学者,只看到表面情况而不懂得往更深层次思考问题,那怎么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