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庸俗的凯恩斯主义者*
同其他学科领域一样,经济学也服从信徒递减的定律。每一门学科的开创者,总是享有一些不受规范限制的特权。要是他的原创观点中存在一些粗糙的地方,或者他过于强调和前人见解之间的不连续性,那么润色者和解释者随后就会出现。于是,下面的情况将是在所难免的:有人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而非内在精神来理解开创者的这些理论,从而使他们自身对激进教义的拘泥和执著程度,甚至要超过正统的卫道士们。随着观念的向外散播,这些教义也变得越来越简化,直至成为社会公共意识的一个部分,也即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此时,它们与原先的创见相比,已经是大异其趣了。
以上所谈的正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命运。凯恩斯本人是一位对问题的反应极其灵敏且创意十足的思想家。如果说他在不经意间留下了遗产——某种思想风格——也就是所谓的庸俗凯恩斯主义的话,那么很不幸,这些遗产直到今天依然是笼罩在各种经济辩论中的最大迷团。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旷世奇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们已经发展了一套比较丰富而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但其探讨的主要是个别市场的行为以及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即研究整体的经济事件,诸如通胀与通缩、繁荣与衰退等内容,仍然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因此,也无力处理当时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
那些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必定会回归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因此,该学派仅仅关注长期的经济分析。古典学派有两个主要的信念,即货币数量学说和可贷资金理论。前者主张,一般物价的水平取决于流通货币的数量;而后者则指出,通过利率的调节可使总储蓄等于总投资。
其实,凯恩斯本人也承认,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那么古典学派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正如他的名言“长期来说,我们都死了”所指出的一样,事实上短期内的利率水平,并非由充分就业时的储蓄与投资之差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除非向公众提供足够的诱因,将金钱引导至相对不安全且兑换不便的资产中,否则他们宁愿选择持有现金。储蓄与投资必须相等,但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如果储蓄的欲望高过投资,那么将会导致就业与产出的水平下降,而不是利率的下调。特别是,一旦投资需求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股市崩盘——出现下降,其结果将是全面的经济衰退。
凯恩斯的这一巨著,是对经济体运行方式的一次精彩的重新阐释,因此很快就被当时最优秀的年轻经济学家所认同。同时,有些人很早就认识到,凯恩斯的理论存在过度简化的毛病。尤其是,在就业与产出的水平方面,正常情形下它们应当会对利率有所反应和反馈,而这种影响有时候可能非常显著。然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虽然已经问世多年,但至今仍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沉迷于凯恩斯的理论之中,似乎想把我们带到一个奇幻的镜中水月:身处其中,美德受到惩罚,而放纵却得到鼓励。
现在,我们给出一个“节约悖论”的例证。假定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储蓄率(即未花掉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上升,那么根据凯恩斯的早期模型,将进一步导致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减少。为什么呢?因为较高的储蓄欲望,会促使经济走向衰退并降低收入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投资需求。而根据储蓄与投资必须相等的法则,总储蓄量也必然要下降。
再举一个有关工资与就业关系的“聚宝盆”理论(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得名)作为例子。或许,你的看法是当工资提高后,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然而,一些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如果将收入中属于利润的一部分重新分配到工资收入,那么,由于工人比资本家的储蓄率要低(暂且不管这是否属实),所以消费需求会增加,进而提高产出与就业水平。
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出现在大学新生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中,至今仍是极好的反思题材。不过,近年来并没有太多的经济学家关注这些内容。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位大人物——艾伦•格林斯潘。
凯恩斯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地概括:利率独立于就业及产出水平。而实际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一直都在积极地调控利率。例如,当就业率太低时,就下调利率;而当经济过热时,就上调利率。你可以对美联储主席的这一判断加以评论,甚至予以驳斥——或许你认为,应当为国民经济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但是,无论如何,他的权力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你想预测今后几年内美国的失业状况,那么这里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模型:格林斯潘的意愿和做法,加上一定量的随机误差(格林斯潘毕竟还不是上帝)。
媒体支持:当当网(
www.dangdang.com)在线读书频道、互动出版网(
http://www.china-pub.com/),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