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经济学人 二区
›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科学家需要怎样的动力? 大师精神能否延续
楼主
fgq5910
2098
2
收藏
2009-11-14
2009年11月14日 08:15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几个月前,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学术巨擘同日驾鹤西归,最近我们又送走了钱学森和贝时璋两位科学巨匠。大师们先后谢世,举国哀悼。悲伤之余,国人也在探讨大师的成长过程,质疑当下的教育。这自然是非常值得思索的,但我还有一个更放不下的问题:大师的精神我们能延续下来吗?
这里说的大师的精神,有的说是热爱学问或热爱科学的精神,有的说是爱国精神,有的说是淡泊名利、不爱当官等等。这些说得固然不错,但我觉得主要是两点:忘我追求真知的精神,为了祖国的强盛而贡献自己毕生才智的精神。这样一种精神的培养,当然需要良好的教育体制和工作环境,这也正是当前许多人所关心的。不过这样一种精神是否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是否依然强劲有力,难道不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吗?
大师们所从事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闻名于世也是后来的事情。而且即使闻名于世,其中大多数人仍然过着多年如一日的简单生活。钱学森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回国起,就住在“京西阜成路8号院一处逼仄的住房内”, 此后再也没有换过。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学问,特别是献给祖国所急需的科学事业,这样的人今后还会有吗?看看这些年来我国高考状元的走向,不免让人会产生这样的担忧。一份调查报告告诉我们:1999年-2008年的高考状元们的专业选择,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而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更多地是个人的预期收益,而非专业的预期贡献”。
追求预期收益,虽然不意味着不追求真理或不爱国,但其间的思想境界差距显而易见。对于经营人才或技术人才来说,高薪也许是对他们的能力的一种肯定。但对于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而言,太多的财富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意义。放眼古今中外,唯有放弃追求财富的人才能全心全意追求学问,才有可能成为大家———因为科学或学问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
关于大师们的精神是否能够延续下去的问题,并非什么杞人忧天,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连美国也开始为之发愁。2007年8月初,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鼓励学习数理化,目的是提高美国人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水平。这说明,一些美国人不愿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数理化已经成风。国会议员开始担忧,这种风气将影响美国未来的竞争力。
近代科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某种精神的追求。这种理想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求知,一类是强国。这两类理想常常结合在一起,但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第一类追求在起主导作用。近代早期,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有许多人跑到东方国家来探险、淘金。但也有一些人年复一年地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即便穷困潦倒也终生不悔。他们靠什么做到这一点?按照西方一些学者的解释,这些科学家的精神支柱就是渴求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也就是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计划),如果“没有这个信念,科学家的惊人的工作就完全没有希望了” 。他们的努力既证明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同时也证明了上帝的伟大,这与文艺复兴以来高度赞美人的能力与人的求知精神是一致的。
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来说,促使他们献身于科学的首先是强国的愿望,因为他们都尝到过落后挨打的滋味。但到今天,在世俗化和消费欲的共同驱使下,上述两种追求都在弱化。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现实世界中的享受;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力日益强盛,许多年轻人对预期利益的追求正渐渐超过对强国富民的追求。像当年钱学森那样,历尽艰险也要坚决回国报效的例子现在还会不会出现?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
上课时,我常常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钱对真正的科学家没有什么意义,而当我们与西方国家一样强大时,我们的科学家的精神动力应该是什么?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过,我想求真知和世界性的竞争,将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精神动力。
而我们应该懂得一个基本道理:高薪能够吸引银行家或其他经营和技术人才,但高薪不可能制造出大科学家。大科学家的成长,一方面靠的是宽松而扎实的教育机制,另一方面靠的是以求知和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不懈追求。对优秀的科学家来说,物质待遇是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决不是最主要的,他决没有时间像暴发户那样追求“享受”,否则他也就不是科学家了。钱老生前曾诘问:“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条件出成果,为什么还弄不成?” 真是一言中的。由于当前的讨论大都集中在教育体制问题上,所以我在这里还是强调:一个人如果带着经济上的收益预期来从事科学工作,那么这个人虽然可能在某个时候有所发现,但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
文/王加丰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xiangfyin
2009-11-14 10:53:09
一个人如果带着经济上的收益预期来从事科学工作,那么这个人虽然可能在某个时候有所发现,但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352611
同意,现在我们的社会就是功利性太强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藤椅
WORI01
2009-11-14 11:33:30
可是现在 如果埋头做学问 能做成什么?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科学家:"梦露基因"可变魅力指数或引"性的海啸"
科学家称仅1/3时间做科研 每年申请项目需4个月
为防病毒传播 美科学家呼吁撞肘和点头代替握手
科学家让每个人的电脑都能参与攻克疾病研究
千万别当科学家,更不要读博士
王韬:别把科学家逼成贼
俄科学家制订“月球开采”计划:将在月球采矿
【独家发布】徐匡迪: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家更是哲学家、思想家
科学家:突变酶可将A型和B型血转为O型
{免费精贴庆获得7月优秀会员}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栏目导航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金融学(理论版)
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学道会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
热门文章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
投资人与创始人互坑套路
中国金融生成式AI多模态内容鉴伪与安全防御 ...
自己整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实操手册。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
2031年全球变频抽油烟机市场规模将接近167. ...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
【全美经典】离散数学
全球能源转型展望2025—全球和区域预测至20 ...
世界机器人2025年报告 World Robotics 2025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