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1月4日文章】题:
中国的养老金悖论:简单却不可能(作者 汤姆·霍兰)
进行全面的养老金改革是北京面临的当务之急。目前的制度极不完善。让人高兴的是,改革当前制度从而造福人民不仅完全可能,显然中国政府也负担得起。需要的是政治意愿。
数据显示,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甚至比也速老龄化的
美国还要高。
但是,中美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美国,超过90%的劳动人口都在缴纳养老金或相关费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
美国老龄人口在退休后可以获取一份收入。在中国,拥有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相对很少。有人认为中国拥有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比例差不多只有20%到30%。
事实上,这个问题甚至更加糟糕,因为大多数拥有养老保险的人要么被纳入现收现付制度,要么正在向实际上空空如也的个人账户缴费,因为官员挪用了这些账户中的款项以填补自己的债务。现收现付制度无法应对目前被纳入该制度的人口退休时的需要。
因此,除非北京准备好进行养老金改革,否则未来中国大陆将面临大量老龄人口没有收入的情形。
理论,中国已经改革了其养老金规定。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下,中国推出了一种两级制度。
实际上,承诺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支付养老金意味着缴费标准被定得很高,导致几乎所有私营行业的公司都不敢参与。国企职工被认为受到养老金制度的双重保护,但官员被迫从职工的个人账户中提取资金填补当前债务,这意味着许多账户是空的。
同时,农村劳动力被排斥在外。只有大约10%的农村劳动力拥有养老保险,而且如果他们迁至城市,养老金无法随迁。
北京明白这些不足,因此已经设立一项中央储备基金,帮助满足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需求。该基金负责人推测,该
基金缺口多达9万亿元,是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
然而,虽然上述描述十分惨淡,但是为
中国人口提供足够养老金不仅可能,而且负担得起。中央及地方政府拥有的国有企业股权账面价值达到14.5万亿元,而其市值远远高出这一数字。
显而易见,中国政府有能力支付未来的养老金,因为其可以把国有资产投入养老基金。首先需要对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进行一次彻底改革,在独立性、透明度和管理上下功夫。有很多模式可以选择。
这个问题在中国具有政治意义,就像在其他一党国家一样,权力不是来自公众授权,而是来自分配权力的能力。而分配权力的能力取决于对国有资产的直接控制。
为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提供资金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退休大军,这将破坏上述分配权力的能力并削弱政府的权力,这就是为何养老金改革如此棘手的原因。
参考消息 2009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