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出身的
企业史大师
小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
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18-2007)以企业史的研究而著称。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史(美国人称之为
商业史)这一研究领域就是他开创的。在英语缩略语中,BC为公元前,
AC为公元后,而美国的
《商业周刊》曾借用这一词汇赞誉
钱德勒:“在商业历史中,BC意味着在钱德勒之前(Before
Chandler)。”所以,商业史时代也被称为AC(After Chandler)。与钱德勒的AC相提并论,有人把
德鲁克也拉出来,称
管理学时代为AD(After
Drucker)。由此,不难看出钱德勒的学术地位。据说,当钱德勒开始研究企业史的时候,全美只有13名相关学者,但当他2007年去世的时候,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有1300名学者。如果说,德国的
社会学家
马克斯·韦伯为管理学提供了理想的
组织模型,那么,美国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则为管理学提供了现实的
组织演变轨迹。
钱德勒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60天,也就是1918年的9月18日。这一时期,正是美国
公司走出国门、进军欧亚的时期,钱德勒后来立志研究美
国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史,正迎合了时代大潮。
钱德勒的身世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母亲卡罗尔·钱德勒是
杜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女儿(钱德勒姓名中的“
杜邦”即源于此),父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海员。这位海员曾率领全家用一年的时间,沿着当年查尔斯·达尔文追踪物种起源的路线,驾船航行到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许正是他父亲的这种探索精神,影响着钱德勒追踪企业进化史达六十余年。而钱德勒的曾外祖父,就是在管理学史上十分著名的《美国铁路杂志》主编亨利·瓦农·普尔(Henry Varnum Poor)。在所有的亲属中,普尔对钱德勒的学术影响是最直接的。当年钱德勒进行企业史研究所依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就是普尔的遗产。另外,钱德勒还是美国历史上传奇人物、汽车大王
亨利·福特的远亲。时间再近一些,钱德勒的外祖父, 1903年至1916年间一直担任杜邦公司的首席化学工程师,曾帮助杜邦公司完成了历史上的首次改组。钱德勒出生于一个跟这么多企业名人“沾亲带故”的家庭,他对大公司的看法自然会带上家族的烙印。厘清大公司的来龙去脉,解读大公司的发展奥秘,或许就是日后钱德勒进行企业史研究的原动力。
钱德勒生来是一个擅长文字叙述的天才,青少年时代他就脱颖而出。六岁(也有人说是七岁)时,父亲给了他一本适合小学六年级水平阅读的美国历史读本。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读了19遍,并且在当时就决意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青少年时代的钱德勒是一块璞玉,尚
需要高人的指点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师。学生时代,钱德勒先后就读于埃塞克特学院、
北卡罗来纳大学和
哈佛大学。 1940年
钱德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美国海军,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摄影特遣队。在军队里,钱德勒的具体工作是分析判读航空照片,这种工作既需要对整个航拍区域进行宏观把握,又需要不遗漏每个局部,并敏锐地观察具体细节。这种工作方法上的训练,对他后来的
企业史研究不无裨益。另外,在服役于军队的这一段时间内,钱德勒深刻感受到了政府科层制体系的
效率,使他对大型组织的运作有了切身的认识。
二战结束后,钱德勒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重返
哈佛研究生院。哈佛的学术氛围和治学传统,铸就了钱德勒独特的学术
品质和深厚的史学修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著名的
社会学家
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在帕森斯的指导下,钱德勒攻读了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埃米尔·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也译为涂尔干)的著作,从而产生了对社会学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帕森斯提出的“角色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为他后来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企业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参加了著名
经济学家熊彼特建立的
企业家历史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助理,熊彼特的
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
创新”理论,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赋、家庭背景、经历、名师等,铺垫着钱德勒的学术道路。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他住在曾外祖父普尔的家中,普尔留下的许多当年铁路建设的一手资料,促使钱德勒把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为普尔的传记。于是,一部以自己的曾外祖父为题材的论著《亨利·V·普尔:
商业编辑、分析家和改革家》诞生了。表面上看,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上其内容则远远超出了人物传记的范畴,是美国早期企业发展史的一部力作。1956年,这部著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普尔传记的写作中,钱德勒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历史归纳”和“比较研究”方法。历史学本身离不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本素养,他在这方面又得益于帕森斯和熊彼特。普尔当年绝不会想到,他留下的那一大堆资料,成为后代子孙跻身学术殿堂的阶梯。博士论文写作是钱德勒治学的开始,在读博期间,他还参与了《
罗斯福书信集》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