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6720 35
2005-12-21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廉价血汗的基础上的,最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和民工荒、电荒、油荒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接近其极限,瓶颈已经显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有大量低价劳动力,人永远是生产的主体和创造物质价值的最大推动力,可以说,中国为今天的经济规模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广大农民和普通产业工人,以及我们的生态环境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国家统计局宣布调高1993~今的GDP数据,可是他们想没想过为此付出的污染代价和广大劳动人民被奴役、又没有各种社会保障的悲惨境遇?!中国不该再过分鼓励外资,因为老外只是把中国当成污染天堂、当成奴役、榨取中国人力、自然资源的乐园!中国该警醒了!当前应尽快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大力支持民族自主品牌企业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研发投入,提高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尽快提高工资水平,想尽办法扩大人民自主内需,而不是浪费巨额财政收入带来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和重复建设!中国这样的大国,过于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是靠不住的,而且现在已经出现出口的增量不增值的悲惨增长情况,20多年人民血汗换来的大量外汇储备融资给了美国,让老美在中国人民的血汗基础上享受高消费!

中国普通群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收入永远赶不上GDP增速,更远远不及财政收入飞快的增长速度,而社会保障却越来越少,只好紧衣缩食、竭尽全力供一个孩子读书,尽量攒一点储蓄,又哪有能力大量消费?!通过各种机会富起来的富人,在这么高税收水平和外资和国有垄断企业等的压榨下,也大多不会敢投资创业,只好将钱大多投向房地产(使得房价飞涨、泡漠严重),或干脆储蓄,或让他们的子女出国留学、挥霍,这样又怎能真正提高内需?!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口政策改革和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中国人多其实并不仅是劣势,相反很多时候人(尤其是年轻人)多是优势,要让人口实现平衡,需要每对夫妻至少生育两个孩子,然而中国目前年轻夫妻平均只生育约1.4个孩子,另外调查发现城乡青年意愿生育孩子的数量平均下来最多也不到2个,这还不考虑众多单身及不育人群。现在好多小学已经招不到足够的学生了,很快中、高等教育也会出现生源数量危机,今后让两个年轻人养活至少4位老人、一个孩子还有他们自己,可想压力有多大!!不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将来老龄化问题会非常严重,社会生产发展后继乏人,甚至二百多年后,会出现巨大的民族存亡危机,若以现在的生育率来算,届时中国总人口很可能已降低到2亿以下,而儿童和青年人则更是少的可怜,这一点都不夸张!

所以中国当前尽快取消计划生育、把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完全免费,住房也应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并尽快提高普通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力提高内需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君不见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老龄社会问题来临,早已经开始鼓励多生育,但收效甚微,中国若目前还不放开生育限制政策,将来就是放开也于事无补了,因为人们已无意愿、也无能力多要孩子了(因为2个年轻夫妇要养活至少7人),中华民族将有可能陷入深重的存亡危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14:50: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21 11:10:00

[转贴]“二胎下放”与人口政策改革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二胎下放”与人口政策改革 何亚福

甲:我看到新闻报道说,国家已经把生二胎的权力下放给各省市人大自行规定。这则新闻意味着什么? 乙:“二胎下放”其实不是现在才突然冒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关生二胎权力下放的政策实际上已经实施好几年了。在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中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甲:那么,“二胎下放”为什么会成为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呢? 乙: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的负面效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以前虽然“下放二胎”,但没有广泛宣传,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似乎有意宣传“二胎下放”。我估计,这是国家计生委推卸责任的一种作法。因为随着“一胎化”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人们肯定会责问计生委为什么不放开二胎,到时计生委就可以说,二胎不是已经下放了嘛?问问你们自己的省市为什么不让生二胎! 甲:我认为,计划生育既然号称“基本国策”,是否放开二胎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才对。 乙:是的,从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角度来看,不同省市的生育权应该是平等的。但现在不同民族、不同省市的生育权实际上并不平等。可以预见,如果有某些省市率先放开二胎,那么其余省市一些想生二胎的居民就有可能移居到允许生二胎的省市。这不仅加重了一纸户口的分量,造成了事实上的地区间不平等,而且势必会因政策的优惠而给地方带来“权力寻租”的机会。 甲:这么说,你认为“二胎下放”有很多弊病? 乙:在目前的情况下,“二胎下放”反而是一种好事。本来,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全国都放开二胎。但既然现在还看不到全国放开二胎的迹象,那么如果有某个省市率先放开二胎,就有可能像当年武昌起义那样全国许多省市都纷纷响应,从而促成国家生育政策的改变。如果有哪一个省市率先实行全面放开二胎,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功臣! 甲:既然“一胎化”有很多负面效应,为什么国家计生委还不主张放开二胎呢? 乙:根本原因在于:1980年制定“一胎化”政策的那批人口学家现在仍影响着人口政策的决策,他们至今不肯承认“一胎化”是错误的。他们现在仍在想方设法为“一胎化”辩护,甚至不惜为此而夸大人口数量和篡改人口数据。例如,从1991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每年出生人数和生育率就没有一个可信的数据了,计生委声称这是由于统计时出现的误差,所以数据比较混乱。但正常的误差应该是上下波动的,而1991年以来的人口数据经过计生委的“调整”后,都是人为地拔高了数据,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甲:我认为,如果没有国家计生委的指示,下面省市很难放开二胎。 乙:是的,国家计生委一方面说“二胎下放”,以便将来推卸责任;另一方面又不鼓励各省市放开二胎,这样就可以不承认“一胎化”的错误。只要当年制定“一胎化”政策的那批人口学家不退下来,中国人口政策就不可能有根本改变。当然,现在也有一个有利因素:现任领导层没有直接参与当年的“一胎化”政策的制定,如果他们有远见、有魄力,并有为中华民族负责任的使命感,就有可能改变现行的人口政策。 甲:我看到有些省市的计生委官员说,起码要到10年以后才放开二胎。你对此有何看法? 乙:10年以后再放开二胎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现在人们的生育愿望已经很低了,例如现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虽然允许生二胎,但在上海,只有20%~30%的人愿意生二胎。10年以后,这个比例更会进一步下降。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结婚年龄的提高、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单身人群的增多,延缓生育率的急速下降将成为不可能,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成为世界之最。现在说“人口太多”,要实行“计划生育”;将来也会说“老人太多”,要实行“计划老人”了。 甲: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情? 乙:人口的更替水平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即使现在全面放开二胎,由于总会存在一些单身人口和不育症,以及大量家庭都只生一个,这样生育率仍然达不到2.0.因此,过了人口峰值之后,中国的人口数量仍然是快速下降的。如果连二胎都不放开,你就可想而知将来的人口危机有多严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要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的原因,他们并不是为了鼓励人口增长,而是为了使人口结构不致于过度老化。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在极度老龄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崛起。而中国还未发达就有可能比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老。 来源:人民网深入讨论区[em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11:24:3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1 11:12:00

低生育率问题与人口政策 南方周末   2005-12-15 14:50:46

  低生育率问题与人口政策

  生育率数据到底是多少,这是决定一个国家人口政策的重大问题。必须指出的是,人口政策的选择不完全取决于目前的生育水平,更取决于在无限制情况下,群众的生育意愿是在什么水平上。人口有一个规律,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再来解决,可能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本报记者 李虎军

  

  2005128日至10日,首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人口学家称,未来几年内中国将面临提高生育水平的重大选择。

  

  低生育率带来的问题

  一位素昧平生的长沙市某企业女工的来信,深深地触动了北大人口所穆光宗教授。

  这位女工在去年7月写给他的信中说:“一年多前,我们的独生儿子不幸患恶性肿瘤,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年,我四处奔波,吃药治疗,争取再孕,可年龄大了,再生育无望。永远没有了自己的亲骨肉,家庭永远没有了快乐,常常是两人相对无言。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凄惨的呢……”

  穆光宗在上周举行的首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上说,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人口安全的系数在降低,人口发展的风险在积累。”

  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的家庭。在中国,和那个长沙女工一样有着类似悲剧的家庭数以万计。上月14日,山西沁源发生特大交通事故,20名遇难中学生之中,就有一多半是家中的独子。

  即使没有灾难降临,独生子女家庭如何养老也是一个棘手难题。试想想,倘若第二代独生子女夫妇的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到了第三代就可能出现一对年轻人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对整个国家而言,这就意味着人口的高度老龄化和社会的不堪重负。

  持续的低生育率在理论上甚至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消亡。据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所原新教授介绍,2004年日本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孩子数)创下二战后新低,降到1.28,日本《朝日新闻》遂发出警告称,如果按照目前的生育率水平,200年后日本将因人口的极度减少而出现种族消亡。

  后来,原新采用联合国关于中国男女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到2030年分别为98岁和101岁的假设,对未来300年的中国人口走势进行了模拟。

  算出来的结果吓了他一跳:假如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持续稳定在2000年政策允许的总和生育率水平1.46(部分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甚至更多),到2300年人口将只剩下7500万;如果总和生育率维持在超低水平1.30,到2300年人口则只剩下2800万!“哪怕是微小的人口负增长,只要维持时间足够长,都是人类的灾难。”

  原新认为,低生育率就像一柄双刃剑,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希瑞·泰丽雅(SiriTellier)女士说,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逐渐达到更替生育水平,当时人口学家就警告其长期影响将导致老龄化,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治家花了近20年时间才完全意识到老龄问题的影响。

  现在的情况则有明显的不同。例如,泰丽雅说,两周前的西方媒体报道,英国的养老金缺口2050年预计将达到约1万亿人民币,法国政府计划为生育第三胎的妇女一年支付约9万元人民币。

  北大人口所乔晓春教授也提到,日本正在以增加婴儿补贴和幼儿看护基金的方式刺激其人口出生率,韩国政府则彻底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小规模家庭计划”,从今年起鼓励人们做输卵管和输精管复通术,并为没有尽早鼓励生育而后悔。

  但是,乔晓春说,经过人为努力,将生育率从高降到低是可能的,而将长期以来已经较低的生育率提高则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人们的生育意愿高于实际的生育水平。

  “我希望中国能够吸取这些较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泰丽雅说。

  

  “我们缺乏证据”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6.0左右奇迹般地降到更替水平(平均每位妇女生育两个孩子)以下,一举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

  但此后,无论是官方还是学者,都无法确切地知道中国的生育率水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这个数据震惊了国内外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

  “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说。

  上海社科院梁中堂教授分析说,最近20多年中国大陆人口数据漏报主要是由隐瞒生育行为引发的瞒报漏报问题,所以,和其他人口指标相比,妇女生育率是一个更无法准确把握的问题。

  后来,学者们利用各种方法对中国2000年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算。但是,北大人口所任强博士发现,学者们得出的总和生育率竟然在1.22.3这样大的范围内变化。他说:“这样的结果等于是没有结果。”

  其中,翟振武以历年全国小学在校人数———这是独立于“人口系统”以外、很少受到人为瞒报因素影响的教育数据———为基础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是1.7。但他也承认,作为一种间接估计,“其准确度还是有一定风险”。

  北大人口所乔晓春教授在今年112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市场与人口分析》杂志“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组织了一次“中国生育率到底有多低”的讨论。讨论仍然没有得出答案。

  早在1993年,还在中国人大任教的他和穆光宗,以及另外几位年轻同行,就已经意识到出生率下降不一定全是好事情,在没有行政力量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出生率下降后果研究组”。次年,他们还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国家计生委的支持下,以“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对策”为主题举行过研讨会。

  遗憾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研究小组的工作中断了。“学者们对中国生育率的研究已经停滞了十余年,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乔晓春说。

  1998年,国家计生委决定启动“21世纪初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受命组织此项研究的乔晓春建议,首先弄清我国的现实生育水平和人口状况,“无论有多大困难、多大的阻力,都必须弄清真实的生育状况,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不具备研究生育政策的资格。”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乔晓春中途退出了这项研究。他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

  2000年初,国家提出“稳定低生育率”的政策。不过,乔晓春说,“基层计划生育部门比较困惑的是,不知道生育率多低才叫低,低到多少才需要稳定,在工作上也就无所适从。”

  在互联网上,人们对计划生育何去何从的争论非常激烈。乔晓春说,有人假定总和生育率为1.82.0,主张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人主张现在就放开政策,强调2000年普查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至1.2。然而,没有哪一方能够拿出充分证据说明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就是1.8或者1.2。“我们不缺乏激情,也不缺乏思想,但我们缺乏证据。”

  

  未来的生育政策

  尽管学者们无法就中国目前的生育率数据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几乎没有争议的: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

  不仅如此,北大人口所穆光宗教授说,他在参与国家计生委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工作先进的地区可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超低生育率”(多数学者界定为总和生育率低于1.3)的风险型人口阶段。

  穆光宗说,“我们讨论的焦点从来就不是要不要人口控制,而是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问题。”

  在北大人口所乔晓春教授看来,从长远看,理想的人口结构应该是稳定在更替水平时的人口,即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零附近波动。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特定状况,人们希望人口达到峰值时的规模不要太大,甚至希望尽可能小一些。另外,必须在人口达到零增长以前生育率有所回升,避免出现过于剧烈的人口负增长惯性。

  “从现在开始,最多不超过十年,中国面临着提高生育水平的选择”,乔晓春说,“我们选择的时机不完全取决于目前我国的生育水平,更取决于无限制情况下,群众的生育意愿是在什么水平上。如果群众的生育意愿已经显著低于更替水平,那就意味着即使放开政策也很难使生育率恢复到更替水平。人口有一个规律,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再来解决,可能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人口学是一个从来不缺乏争议的领域。关于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走向,人们也还存在分歧。但正如上海社科院梁中堂教授所说,与20多年前的言论氛围相比,今天的人口学家已经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乔晓春说:“我们现在的任务不仅是要搞清目前的真实生育水平,更要实时地检测群众的生育意愿,从而使我们不至于错过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80多岁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邬沧萍教授也说:“我们需要不断检测,不断研究,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人口决策也一定要民主化、科学化,不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来调整,中国再也经不起一次人口失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11:21: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2 10:05:00
“拐点”。是要考虑我国的人口政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2 10:46:00

人口政策关系重大,不可以改变的太轻易了!

中国本身就缺乏资源,有不是工业强国,更不是富裕国家。而中国人口的众多,本身就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中国众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当初的计划生育就是二胎制,也许现在中国面临的将是更大的就业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如果这样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好这些人的穿衣吃饭,同时又发展中国经济呢?这样看当初政策有什么错误呢?

中国现在面临的是提前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不错,这是当初政策的失误,如果国家提前10年实施两胎制的计划生育,情况会好的多!

现在出身率低是很正常的,因为生的起,养不起啊!明知道压力大还多生,那不是自找苦吃吗?现在放开一胎制的限制,那么因为经济能力有钱人会多生、穷人会少生,那么到时候一样会出现楼上几位发的帖子里面所描述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2 11:14:00
人口政策的改革确实是事关重大, 其改革当前看来确实有必要, 但应该逐渐放开限制, 同时也应规定上限, 比如汉族夫妻可生育2人, 少数民族夫妇最多可生育3人,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多生,又能兼顾公平。其实,国家也不可能很快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因为这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有关部门的切身利益,甚至是存亡,而且当初制定这一政策的人口学家大多还在其位,没有退休,所以我估计今后5到10年我国生育政策会逐渐改革。人口太多是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90年代出生的孩子到20多岁时,我们就会遭遇相对缺乏年轻人力资源的危机,我们60、70和80年代初出生的人口总量很多,但再过10多年也都将步入中、老年,到那时我估计招工单位就不大可能限制应聘人须35或40岁以下了,因为那时青年人已经远不如今天这么多了,若近10年中国还不逐渐改革人口政策,那么20多年后,问题将更加严重!其实,现在就是让人们想生几个生几个,也不可能有多少人要2个以上孩子了,因为养不起,另外人们观念也改变了,而每家生育两个孩子却又是保证人口年龄结构不至于过分老龄化所必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11:15: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