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毗邻杜甫草堂,校区由光华校区、柳林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从
光华大学到
成华大学,从四川财经学院到西南财经大学,历经三次创业的艰辛与开拓,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财经学府之一,它是培养国内高层次经济与管理人才的摇篮、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为国家金融、经济事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财经管理人才,谱写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辉煌篇章。
[
编辑本段]
【背景资料】 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学校前身院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公学
秋日的阳光广场
。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
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成华大学(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基础上并入西南地区另外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成立伊始的川财便成为当时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国家按区域重点布局的四所综合性财经院校之一。在这里荟萃了西南地区一大批杰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等均执教于美丽的财大校园。
1980年1月,学校正式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并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唯一的重点院校。
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95年3月,在全国文科类院校中第一个通过了国家“211工程”建设预审,接着进入正式立项程序。
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
编辑本段]
【学科建设】
肃穆的经世楼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5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共涵盖31个二级学科)以及人口学、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保障4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设有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保险学、统计学等6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