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机制完善否? 供需信息对称吗?网点布局合理吗?
物价监管如何有疏有堵? 市民心态理性吗?
“虽然目前的蔬菜价格仍然偏高,但是‘相对’能够接受了”。昨天下午,去超市买菜的石家庄市民张新有大爷对记者说。
在大雪停后次日,随着道路的逐渐畅通,以及政府多部门的协调联动,一度在市民中引起恐慌的畸高菜价正在慢慢回落,居民生活秩序重又回到平日的正常轨道。
民以食为天,在这场50年一遇的大雪中除了供暖话题外,更多让人揪心的就是一度飞涨的菜价。其中诸多环节的不完善情有可原,但当城市归于平静之时,我们能不能冷静下来,反思一下在这起突发事件中城市蔬菜供应链的种种缺失,也可为以后应对类似问题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呢?
A 菜市场为何不贴张告示?
“尊敬的全球通客户:大雪弥漫,出行不便,为保障您通信畅通,本月15日前即使您余额不足仍可享受48小时的正常通信,雪天请您注意保暖。”12日下午,记者正在采访时突然接到这条短信,这让已经处在欠费边缘而没时间去缴费的记者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同时也放下心来继续工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日整整一天,面对蔬菜短缺市民的无序和恐慌。“我临近中午时到了菜市场,看到菜市场全关了,人们一下子陷入资源短缺的恐慌”,市民赵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后才知道市场关闭并不是无菜可卖,而是担心菜棚垮塌。“当时哪怕在市场门口贴一张告示呢,恐慌性的抢购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而恐慌性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菜价”。
“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鼻子往往是最敏感的,他们擅长打出亲情牌这点值得我们的政府学习。”社会学者梁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梁勇认为,当下已经具备了通过各种手段来向公众告知的条件,政府完全可以把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安抚民心,还会起到积极发动群众,快速救灾、抗雪的作用。另外,在大雪、大雨等“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或者预知这些事件即将来临之时,点对点的短信群发告知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就蔬菜而言,政府部门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能很明显地起到安稳人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