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辈曾对我说,中国的很多老人不太会当老人,大事小情都想凑过去当“法官”,这也瞧不起,那也看不上。老人要学会发自内心地对年轻人说:行行行,是是是,好好好。
    我也渐渐到了当老人的年纪,我一直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成为自己年轻时讨厌的那个人。
    我们听惯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之类的摆谱儿。但这个时代,人的认知能力已经不再倚靠吃盐、过桥之类的阅历累积。
    作为年长者,我们该惊叹的惊叹、该点赞的点赞,别再拉出“老子啥没见过”的架势。也不要跟年轻人说我们那时候如何如何,没什么可比性。尚未衣食无忧,你不能要求谁必须淡泊。
    对事可以指点,对人不要指指点点。一切都基于建设性。
    不能因为年龄,限制了我们的宽容度。
    年纪大了,你可能越来越多地参加这个评审、那个论证,可能面对很多如履薄冰的答辩人,不要针对某个人轻易地打一个×。你可能越来越多地参加这个论坛、那个研讨,不要在太跨界的问题上轻易点评。你可能越来越多地带这个课题、那个项目,自己没出多少力、没出多少主意的成果,不要轻易署名。
    我第一次被孩子问倒,是在他三岁五个月的时候。说实话,那一刻我和他都很失落。他心目之中爸爸问不倒的神圣形象坍塌了。但仔细想来,这恰恰是回归真实。我终于可以轻松地在孩子面前有勇气说“我不知道”、“我错了”,再也不用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了。
    作为年长者,不完美、有局限并不丢人。在年轻人面前还有认错的勇气,有不自认权威的心态,才是这个年纪应有的体面。
    老了,不要觉得自己还是个行者,能当个随行者已经不错了。
    每次听到《当你老了》那首歌,忍不住伤感。所以总想把歌词稍微改改: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还在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