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98 0
2009-11-16
作者:龙之珠(lzzscsj)
    2008年,由于美元贬值引发的投机及其失败,使得美元区产生普遍的投机性亏损、破产,影响波及全球。由于社会需求普遍下降,无论经济何时复苏,复苏时经济水平已下降。重灾区美、欧经济恢复到原有水平,至少需要5—10年。金融危机后,外需对中国产品出口的拉动作用出现了减弱态势,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中国经济依靠外需拉动的态势发生改变,经济发展遭遇到外来阻力。在无法改变和提高外需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出台了财政及货币的各种政策,使中国经济出现了政策性的经济增长。一方面,商品房、小排量轿车、农用车、家电及出口等政策扶持相关行业商品销量增加;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宽松,信贷量增速过快与中国经济的全面启动缺乏应有的配合,使得房地产、有色金属等行业领域出现投机性增长。表现为房地产回暖,商品房销售大幅攀升,但装饰建材、家居、家电带动的经济循环不流畅;有色金属的价格上涨并非内需拉动,生产领域并未出现配合。中国经济由于需求整体提高的大势所趋,一是表现为内地非外贸地区经济的平稳增长;二是表现为沿海发达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受阻较强;三是表现财政、货币政策带来的政策性经济增长及货币未能进入市场领域的投机性增长。如房地产投机性增长,必然带动钢铁行业的经济增长。但投机性的非消费、非使用商品的性质,使得房地产相应配套的装饰、家居、家电行业难与房地产的爆发式增长同步,形成中国经济局部热点和经济全局温和的反差。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循环毕竟没有政策的市场局部反应来得快。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但并非是全面、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无论全球经济衰退带来外需的持续低迷有多久,经济刺激计划的短期效果如何显著,中国经济必须面对全面发展和经济循环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既是中国经济摆脱危局,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从依赖出口向保持出口、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转变。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外需的减弱,更是提供了一个中国经济自主发展,并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局,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引擎的良好机遇。如果这个机会把握的好,不仅使中国经济可以有长足的发展,而且通过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引领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形成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风向标和贸易中心的、具有中国经济发展主导特色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其社会需求已进入品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阶段,经济发展的上升空间不再具备。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需求由功能需求向品质需求、个性需求过渡和完善阶段,经济发展上升的空间巨大。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客观条件的允许,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一是要有条件、有信心,二是要找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结症。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从容应对,在危局中完成中国经济的蜕变,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结症,来自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
   一、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看,1978年,改革开放,市场从业者来自社会最低层,受社会排挤。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给市场供货,形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92年市场经济被社会认同,下岗职工成了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企改制、私有化,恰恰是处于企业弱势,国企最底端的企业阶层。越是被社会淘汰的群体越是有了更好市场机遇。也可以说市场机遇与社会群体的地位成反比。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集中与社会底层的群体产生结合。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到了资本结合,优势互补阶段,中国市场经济致富的第一和第二代,原有的机遇和吃苦耐劳,在面对资本运作的市场要求时,原有的经验和运作方式,恰恰成了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障碍。随着社会的精英已纷纷进入了市场经济领域,先进的人力资本与落后经营思想主导下的财力资本发生了激烈地冲突。资本运作的坚冰不被打破,市场经济难以跃上新的高度,难有更大的作为。
    相对于民营企业、资本,国有企业为成为国家扶持的对象。由于国有企业机制转型的滞后,长期的亏损都要由国家政策扶持,才能获得生机,资本市场首先是解决国企的遗留问题。资本进入了市场非先进领域,使资本的使用效率降低。而国企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并非真正的市场效率。当国企以国内的获利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从中铝入股澳矿,中钢协铁矿石谈判等等,由于国内的经验并非市场经验,所以,以国企为代表的谈判、贸易,在真正面对国际市场时,反而出现大而不强的弱势局面。
    从社会舆论和政府引导来看,全社会鼓励创新,津津乐道于宏观经济的政策出台。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中国具有传统优势和技术领先的行业,如餐饮,却与外企难以匹敌。不但与外企相比出现经营水平的显著差距,就是排除外企的市场竞争因素,中国企业自身也难以有所作为。作为企业管理优秀代表的金蝶软件企业,其市场运作连最为常识性的价格与销量的关系都难以把握,其精确管理的思想同样难以突破经营管理的瓶颈。无论宏观经济形势的好与坏,政策是否得力,企业市场运作水平的普遍低下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在拥有传统技术优势的传统餐饮、中成药领域,我国企业的市场都被压制,更不用说在通讯、汽车等行业的技术弱势下市场直接出让。即使我们拥有了企业创新的高科技产品,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市场和效益未必属于我们。中国经济热衷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普遍低下,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简单的买卖贸易中,既表现出中国的中钢协作为买方,不能压制价格,又表现我国作为稀土资源优势的卖方,不能将战略性资源的稀土卖出合理的价格。由于不会做买卖而导致市场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丧失,是什么样的高科技和企业创新都难以弥补的。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