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1525 0
2009-11-16
企业多元化与以托宾q度量的企业绩效(企业价值)之间的负向关系被称为多元化折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自Wernerfelt and Montgomery(1988)、Lang and Stulz(1994)和Berger and Ofek(1995)的研究后,许多学者对多元化折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解释。其中,代理理论用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很好地解释了管理者的多元化动机损害企业价值,从而产生多元化折价;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率配置,不过另一方面,内部资本市场也可能会有效率的配置资源,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多元化企业存在折价,而有些则不是。最优多元化理论则认为尽管存在多元化折价,但多元化并不导致多元化折价,多元化是企业的最优化选择行为。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认为是由于实证分析中样本选择和度量偏差问题,从而导致了多元化折价结果的出现,控制住这些因素后,多元化折价现象会减弱或消失,甚至还出现了多元化溢价。

  基于中国的现实,本文在代理理论视角下对企业多元化理论进行了拓展,我引入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代理关系分析控股股东的多元化动机。在这个拓展模型框架下,假设多元化程度作为控股股东的掠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可以预期,当控股股东控制权越大时,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程度也较低,其对中小股东的掠夺越大,就越不情愿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进行掠夺;相反,当控股股东控制权较小时,由于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程度较大,因此,对于中小股东的掠夺就越不容易,此时,通过多元化形式的利益掠夺动机就会增强。可以预期多元化程度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呈负向关系,而同股权制衡呈正向关系。

  接着我分别引入超额价值法和Herfindahl指数来度量多元化程度,以国内企业多元化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在面板数据中,我提供了非常全面地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样本,尽管采用单位计数法度量多元化程度,但这也是基于我的大量手工整理工作之上的,实证结果检验了控股股东多元化动机模型等理论假说。

  但是,应该指出,鉴于相关数据披露和统计的不完善,对于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实证检验还不能全面地开展,在数据充分、正确的前提下,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正确度量中国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探讨管理激励、公司治理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元化动机问题,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合理的符合中国现实的管理激励度量方法,并完善相关信息披露;(2)深入企业内部,研究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问题,这项研究需要上市公司提供详细的分支机构资产、销售收入和EBIT数据;(3)深入工厂层面,研究生产率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需要中国在企业统计上面提供更为翔实的涵盖整个经济活动层面的企业工厂层面数据(而不仅仅是上市公司层面的);(4)深入考灿卩元化企业同专业化企业之间系统性差异,这项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分类标准或者规范相关信息披露工作。

  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投资者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行为约束制度、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