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ianlong.com/2009-11-13 08:43:08千龙网
斯人已去,斯音未杳。“我们国家为什么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生前对人才和教育问题的“发问”,近些天来引燃了无数的焦灼。然而,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看来,这样的焦灼和担忧却似乎有些多余。他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中国青年报》11月12日) 王教授为自己观点给出的理由是,我们当下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所以“不需要多少超常的人,普通老百姓就能创造这样一个时代”,“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不要着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会应时而生。” 就人才和发展的关系,王教授讲得似是因果颠倒了。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正在遭遇创新活力不足的严重困扰。如何尽快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以获取产业链上的更多收益,是令企业界备感烦恼的一个重大问题。可以说,当下的中国经济之所以主要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主要是因为杰出的创新人才太少,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显然,如果中国能出几个比尔·盖茨式的人物,出几个西门子一样的公司,能造出比波音更好的飞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肯定就不会再是农民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再付出当下这种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所以,说什么“这个时代也许不需要太多特别杰出的人才”,在笔者看来是自欺欺人。 同样有自欺欺人之嫌的,是“不要着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会应时而生。”决定人才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环境,而有利的环境一般都是慢慢养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培育出有利人才成长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所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应时而生”这种想法,表面看是乐观,实际上很懵懂。 关于人才,王教授还有一个观点亦令人颇难苟同。就“怎样让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的问题,王教授认为要改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身的单位依附,会使人缺乏流动性,成为单位功利的工具”。不可否认,有些人才的能力之所以不能充分发挥,是因为单位的小环境差,甚至逆淘汰。但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单位所有”这一形式本身,而在于“单位”本身的机制运行有问题。 “单位所有”固然让人才的流动性差了一些,但同时也让人才少了后顾之忧,更可专心自己的研究。两厢衡量,“单位所有”应是利大于弊的——— 假如“单位”本身没什么问题的话。在美国,公认人才可以更好发挥能力的美国,最优秀的人才其实大多也是“单位所有”的——— 美国的“终身教授”或“终身研究员”,对单位的依附程度并不逊于中国的某些同行。 (郭之纯)
编辑:征兵 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