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627 2
2009-11-17

论〔美〕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分册》之(一)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分册》的背面印着本书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是本书尚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其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三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性又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些因素也成为本人决定购买此书的重要依据,根据判断这也可能代表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体系与经济学水平,但是在看此书的前几章就发现问题不少。本人就与此书的责任编辑李娟进行了电话联系,查问是不是译错了还是哪里出了问题,想与著者与译者取得联系,确定是谁发生了错误。但因各种理由没有获得著者与译者的任何联系方式,在与责任编辑联系时得知此书要在国内大学推广作为经济学教材(首先确定引进比不引进好,但是也不能再犯拿来主义的盲目错误,发现错误必须改正。决不能把中国的经济与未来的经济学人才误入歧途。)。本人再次通过与打击侵权举报电话联系时得到的答复是有什么问题发布到网上吧。或许……但是,追求正确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力。




著者方面



著者在教材写作方面水平的确很高,在内容层次上也联系的很完整。就是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了十大经济学大原理之一,但所指的内容并不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十大经济学大原理之一,没有之二到之十,不过之一也能说得下去,如果能让读者更明确一点“之一”的含义就更好了。



在经济学中最大的忌讳就是就谋个问题单独而言,因为在经济中谋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单独拉出来解释是不妥当的。经济如同网络人类发展的一张无头无口的大网,单独剪开论述谋个方面是不正确的。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的假设就是单独的,这也是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当然并非假设全是错误,只不过是在更高标准中显的不足。虽然在教材中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在本书中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指出,这样就封闭了同学的思维。




宏观经济学方面



在本人基本了解了本书的内容得出的结果是:宏观经济学不够宏观,微观经济学又太微观。长期与短期发生矛盾。就经济学整体而言很模糊、很笼统。缺陷不少,模具化太严重。经济理论也经不起逻辑的推理。理论也十分落后。虽然经得起逻辑推理的东西不一定绝对正确,但经不起逻辑推理的东西肯定不正确。



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在宏观方面几乎没有理论。古典经济理论是“形式理论”,并且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如同是“南辕北辙的分析车辙法”。也就是说南辕北辙的错误者是人,而并非是车,更不是车辙。本书的经济学内容对经济发展解释如同分析车辙;车辙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车辙朝北去了?这种没有超越人类发展实质的经济学如何能改变南辕北辙错误的人呢?



及便经济学理论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也是落后与时代的,因为人类的发展是被动的,也就是吃一亏长一智的发展模式。经济学理论如同火箭发射卫星一样,你超越不了一定的速度还得反回地球,也达不到目的。经济理论也是一样的,你跳不出人类被动发展的境界,你如何研究也是事后诸葛亮。从本质上讲经济学是一门预测性学科。你不涉及人的行为如何能正确呢?“因为人是主体;人是生产力;人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合二为一”。



在33.6结论之下内容提要第二段写到: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在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这类名义变量并不影响产量和就业这类真实变量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许多经济学认为,这个假设在长期中是正确的,但在短期中并不正确……这里就发生一个逻辑矛盾,长期与短期的矛盾。试问决策者在执行中以长期作为标准还是以短期作为标准?以短期作为标准在长期中不是错了吗?以短期作为标准在长期中不是错了吗?这如何执行?并且在此书的最后的几章中已经背离了古典经济理论走向逻辑错误。在微观经济中人的自私没有错,利益最大化也没有错,但在人类宏观经济中这些东西就是不正确的,但是微观必须服从宏观是肯定的。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分册》细节方面



在23.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GDP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出的总支出。……在本人的理解中就是货币的交易量,这样的衡量就脱离了劳动创造财富这个主体,转变为虚空的货币交易。货币的交易量能等于国民的真实财富吗?按这个逻辑推理:假如谋国有100元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是如何增长的?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它们三者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会没有联系?



GDP计算有缺陷: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增加GDP,是否也是增加了国民的财富?就拿山西省大同市从去年道路改造和古城恢复来说,拆掉大量的居民楼房和农民的平房,还有三个较大的商贸楼,一个建材市场,当然这还不算完,并且在新闻中还时常看到有其它市的领导来学习大同市的“大手笔”,在被拆的建筑中那些钢铁变成了废铁增加了GDP,混凝土需要清理增加了GDP,在安排被拆居民住房的重建中增加了GDP,国家的总财富和国民的财富增加了吗?没有!实际上是减少了。因为把那些用于从建民众居住的钱发给民众既拉动了内需也增加了财富,可是原来的财富也经变成垃圾与废物毁坏了。GDP增长了,有什么用?国民财富增加了吗?当然在我们国家这种“败家子GDP”不在少数。也不能全怪西方经济学。



GDP没有为财富划分界线:从大同市大拆大建的“败家子GDP”中我们可以看出GDP脱离了财富,或GDP的计算太笼统。在23.3的政府购买中,政府脱离了经济范围。在政府购买上军用物品也在GDP之内,比如一个较小的国家建造了几航空母舰,从建造开始到以后的维护都是在增加GDP,这个国家是富了还是穷了?



作者的思维错误引发的错误论述:在30.2.1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的谬误。在这一小节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作者做了相应的回答。可是在30.2.2皮鞋成本中第二段第二句话中说由于通货膨胀侵蚀了你钱包中货币的真实价值,这不是与30.2.1相矛盾吗?比如你钱包中有100元钱,在通货膨胀之前能买100袋方便面,通货膨胀之后你钱包中的钱贬值10%,也就是只能90袋方便面,你的购买力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17 17:43:12

论〔美〕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分册》之(二)


作者犯了很大的低级错误

在本书中“通货膨胀”这个词用的很混乱,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有弄清通货膨胀正确含义,通货膨胀这个词可能是从国外译过来的吧,词典中对通货膨胀的含义也不正确。因为我们国家以前只注重意思形态,在经济学方面的发展更落后。我觉得从字面上理解最正确;通货指货币,膨胀指增长、增加、增大。这样的解释在经济学中更正确。不知原来外文的含义是否是这样的?还是译者的错误?

在经济中通货膨胀正确是指由于中央银行向市场发行太多货币,造成同样的货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在较短的时间内货币发生贬值无法再买到同样多的物品与劳务。请注意不是物价上涨或物价上升。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是指不同的两个实质,通货膨胀时发生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那是给普通民众的一个错觉。并非是真的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是指由于基础性资源(如石油、粮食等等)供给短缺(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造成的市场行为,通货膨胀严格的说不是市场行为。因为货币没有真实的价值,只不过是由于“货币绑架了人的劳动创造”人们才需要它。

在本书35.4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第一段:1979年10月,当OPEC在十年内第二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的供给冲击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他感到除了实行反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之外他别无选择……。如果说这段话是指OPEC利用限产石油再次提高石油价格,保罗·沃尔克以为OPEC利用限产石油给美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是错误的。并且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损失。这就是保罗·沃尔克对通货膨胀含义的混乱或混淆造成的结果。也就是保罗·沃尔克把中央银行向市场发行货币太多,造成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等同于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是指由于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在普通人看来通货膨胀与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是一回事,但并不是。而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是真正的物价上涨,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是以物品为主的市场规则,通货膨胀似乎是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上升了,但这种价格上升脱离了物品与劳务之间的交换价值,货币中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请注意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都有层次先与后的联系,也就是说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是前者为后者造成的结果。(这就是“正确的思维与正确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保罗·沃尔克把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等同做出的决策:如果把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采取按发生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的手段来提高利率,卖出国债来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后果是:因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本来就降低了市场的购买力,提高利率卖出国债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又造成了对购买力的二次打击,必然的结果是总需求不足,滞胀型的经济衰退。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政府除了增加基础性资源供给没有别的办法。(当然,为穷人发钱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什么样的经济危机都有效)如果对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采取手段就可以提高利率,卖出国债来减少市场货币的流通量达到减少货币量的目的来限制通货膨胀率(当然这也是被动中逼迫的被动形式手段)。

在此希望国家经济权威机构向国际经济权威机构如同美国向全球统一甲型H1N1流感那样,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进行全球统一名称为“假象物价上涨”。以避免把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的混淆在处理经济问题上采取同一种手段,给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当然,这本书的经济学错误还很多,就不在此一一说了。我真不知道这本书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30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连通货膨胀的正确含义也没弄明白,不知道要教错多少学生?不知道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什么样的水平,但愿网友提供他们的联系方法有机会能与他们对经济学进行交流辩论,当然对此文有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爱好者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邮箱qsv89155@sina. com 本人上网机会很少。15835362479@139.com
本人电话15835362479

最后肯请各位网友给予帮助,提供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货币发行量是多少,与前几年的货币发行量比例是多少,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军费增加是多少,在此期间有没有发生过战争?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在此感谢提供者。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7 18:06:40
楼主没学过西经吧…不知所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