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犯了很大的低级错误
在本书中“通货膨胀”这个词用的很混乱,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有弄清通货膨胀正确含义,通货膨胀这个词可能是从国外译过来的吧,词典中对通货膨胀的含义也不正确。因为我们国家以前只注重意思形态,在经济学方面的发展更落后。我觉得从字面上理解最正确;通货指货币,膨胀指增长、增加、增大。这样的解释在经济学中更正确。不知原来外文的含义是否是这样的?还是译者的错误?
在经济中通货膨胀正确是指由于中央银行向市场发行太多货币,造成同样的货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在较短的时间内货币发生贬值无法再买到同样多的物品与劳务。请注意不是物价上涨或物价上升。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是指不同的两个实质,通货膨胀时发生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那是给普通民众的一个错觉。并非是真的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是指由于基础性资源(如石油、粮食等等)供给短缺(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造成的市场行为,通货膨胀严格的说不是市场行为。因为货币没有真实的价值,只不过是由于“货币绑架了人的劳动创造”人们才需要它。
在本书35.4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第一段:1979年10月,当OPEC在十年内第二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的供给冲击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他感到除了实行反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之外他别无选择……。如果说这段话是指OPEC利用限产石油再次提高石油价格,保罗·沃尔克以为OPEC利用限产石油给美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是错误的。并且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损失。这就是保罗·沃尔克对通货膨胀含义的混乱或混淆造成的结果。也就是保罗·沃尔克把中央银行向市场发行货币太多,造成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等同于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是指由于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在普通人看来通货膨胀与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是一回事,但并不是。而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是真正的物价上涨,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造成的成本上升推动物品价格普遍上涨是以物品为主的市场规则,通货膨胀似乎是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上升了,但这种价格上升脱离了物品与劳务之间的交换价值,货币中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请注意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都有层次先与后的联系,也就是说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造成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是前者为后者造成的结果。(这就是“正确的思维与正确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保罗·沃尔克把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等同做出的决策:如果把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采取按发生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的手段来提高利率,卖出国债来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后果是:因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本来就降低了市场的购买力,提高利率卖出国债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又造成了对购买力的二次打击,必然的结果是总需求不足,滞胀型的经济衰退。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政府除了增加基础性资源供给没有别的办法。(当然,为穷人发钱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什么样的经济危机都有效)如果对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采取手段就可以提高利率,卖出国债来减少市场货币的流通量达到减少货币量的目的来限制通货膨胀率(当然这也是被动中逼迫的被动形式手段)。
在此希望国家经济权威机构向国际经济权威机构如同美国向全球统一甲型H1N1流感那样,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进行全球统一名称为“假象物价上涨”。以避免把基础性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行为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后发生的货币贬值型“物价上涨”的混淆在处理经济问题上采取同一种手段,给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当然,这本书的经济学错误还很多,就不在此一一说了。我真不知道这本书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30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连通货膨胀的正确含义也没弄明白,不知道要教错多少学生?不知道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什么样的水平,但愿网友提供他们的联系方法有机会能与他们对经济学进行交流辩论,当然对此文有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爱好者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邮箱qsv89155@sina. com 本人上网机会很少。15835362479@139.com
本人电话15835362479
最后肯请各位网友给予帮助,提供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货币发行量是多少,与前几年的货币发行量比例是多少,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军费增加是多少,在此期间有没有发生过战争?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在此感谢提供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