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科学]杂志注重过程和方法(与[自然]杂志有很大不同),他有独到之处已经为人类科学事业做贡献了。再者,他掌握了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和最好实验仪器和方法,国内这样的人不多,能找出几个就不错,因为你连见到这些实验设备都困难,更别说什么实验了。
有人说他和夫人脑袋都有毛病。我认为,他现在这种情况脑袋没毛病才怪呢。国家不关心,众人只是看笑话,我们这个国度就是这么对待科学人才的,好人也得逼疯了。混人太多!
关键是孙好像自己并没有独立主持大项目。所以在待遇要求上他就说要“给项目”(当然是要靠申请)。所以我上面说应当对孙博士的科研能力按照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的评价,看看是否当得起这个薪资,是否具备独立承担项目的主持人能力。manage123 发表于 2009-11-20 13:39
发帖子参与讨论的人,也许许多人并不真正相信孙是真的有病,就算真没病,多数人也会情愿他有病,因为他的罪名就是所谓的“狂妄”。然而,如果出于这种心理发言,真是有失自己身份。人才,本应就是按质论价(报酬)的。知识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的就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这无疑是第一要素。让我们摒弃自己的利益动机,从公正的角度,去理性地认识孙的问题。
看看中国某某高等研究院在人大经济论坛开出的招聘教授的待遇,孙的要求三五万哪高呢?也许与一般的教授是高不少,但是要看他的才,他到底能干出什么来啊。我觉得有必要对他的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专门调查和研究后,再商讨也他的待遇问题。
如果孙的确有才,当然,有才并不在于在如何难于发表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而在于这篇论文所反映出来的真实学术水平与能力到底如何,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到底有多大,否则,还是陷入了“以刊评文”,进一步就是“以刊论学术能力”的怪圈。当然,文章能发表在好刊物上的确是一个可能表明研究很有价值的一个“信号”,但作为鉴别者接受这个信号后,真正要做的鉴别作者学术能力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如果孙是以整个项目的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取得的成果,他的索薪要求或许还有点意义。如果他只是以一个研究人员的身份取得了某个特定项目的研究成果,他的索薪要求在国内国外都不会有大学响应的。我所认识的一个朋友,在某个工程领域已经是该领域美国TOP 5 杂志的审稿人,其年薪也达不到60万人民币/年。 孙的索薪价格在国内当然不可能被接受。
有时尽管他并没有主持项目等资历,但如果确有科研实力,我认为应当需要具慧眼的伯乐高校或研究所来不拘一格识才用才,真是人才原就应该不吝重用。
比如,在孙的薪资问题上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首先确定薪酬上研究成果本身是否有价值和可持续是关键因素,然后才是处理与其他类似条件人才薪酬上的平衡问题。而如果不考虑孙博士研究的实际情况,一概按等级标准来类比评价孙提出的报酬条件是否合理及可接受,并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如果因此更主观推断得出孙过于狂妄甚至“有病”的说法,更是大错特错和以讹传讹了。
manage123 发表于 2009-11-20 15:51
这个根本不是是否需要评价的问题。一个人的薪酬是由他的历史成绩所带来的能力认同所决定的,而非是由他的能力所有可能带来的成绩所认定,这是薪酬管理的常识。所以,孙不可能按照项目责任人的水平(高年薪,给房子,有项目,有级别)来给薪酬,而只能按照优秀的研究人员定薪。按照这一原则,孙所要求的3-5万的月薪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所要求的立刻成为博导,立刻就给项目,不要说中国,在美国等国家也不可能实现。
关键是孙好像自己并没有独立主持大项目。所以在待遇要求上他就说要“给项目”(当然是要靠申请)。所以我上面说应当对孙博士的科研能力按照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的评价,看看是否当得起这个薪资,是否具备独立承担项目的主持人能力。
有时尽管他并没有主持项目等资历,但如果确有科研实力,我认为应当需要具慧眼的伯乐高校或研究所来不拘一格识才用才,真是人才原就应该不吝重用。
比如,在孙的薪资问题上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首先确定薪酬上研究成果本身是否有价值和可持续是关键因素,然后才是处理与其他类似条件人才薪酬上的平衡问题。而如果不考虑孙博士研究的实际情况,一概按等级标准来类比评价孙提出的报酬条件是否合理及可接受,并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如果因此更主观推断得出孙过于狂妄甚至“有病”的说法,更是大错特错和以讹传讹了。
尽管我们鼓励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在实际中这种行为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指望伯乐或者慧眼是不切实际的选择。任何高校都会考虑高投入所伴随的高风险。从独立研究的角度而言,孙的确是人才。但孙所表现出的能力(其能力中已经被证明的部分)与其所要求的待遇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