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78 1
2009-11-19
2009年11月18日07:21   南方网  五岳散人  有时候我们这种理科生看新闻的时候很痛苦,比如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对10所高校1641名90后和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到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仗着小时候数学还行,马上就心算了一下,结论是披露出来的就职意向大概只有64.6%,剩下35.4%的人不知道被“等”到什么选项去了。这个新闻就显得很不严谨,剩下的“35.4%”比选择率最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还多得多,未免让人怀疑大学生们到底有多少类型的选择——就我看来,我们的社会在选择上其实给的选项并不多。
在同条新闻里还有这么个表述:与80后大学生比起来,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低,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的比例则较高。比之他们的前辈来说,选择这条路的人已经比较少了。但既然人家的调查这么说了,也就不妨按照这个思路走一下,看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什么还能受到90后大学生的重视。
到大中型国企就职的热潮几起几落,与到机关单位的热潮其实是并行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统称为体制性的工作机会。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大家都想从这种体制性的单位里出来创业,国企与机关挺不受待见的。原因无非是虽然工作稳定但收入并不高,各种福利虽然不少,但机会成本更高。那时候“下海”是个比较热门的词汇。
再往后,我记得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吧,国企与机关单位重新焕发了诱人的魅力。当时正逢济改革走入瓶颈之时,很多经济问题伴着政治问题一股脑袭来,国企与机关当然是最好的避风港与保险箱。直到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布,这股魅力也就再次减退了。
而最近这次国企与公务员的热潮起自本世纪初,到现在还是方兴未艾。即使在该条语焉不详的新闻中,也还有多达1/5的人选择进入大中型国企,如果加上进入党政机关与体制内的科研单位的意向,几乎占了总数的四成,再加上大专院校这种事业单位的比例,等于说一半以上的人青睐这种体制性的工作。
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有那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哪里能有更好的收益,自然人们就倾向于寻求什么样的工作机会,当体制性的工作能够带来收益的时候,大家就琢磨着削尖脑袋进入围城了。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走出了当年的低谷,挟原本就有的基础、受现行政策的优惠,不但经济上得到了大量输血的保障,市场上往往还具有着垄断或者半垄断的地位。这样的机构如何能够不吸引人过去呢?
只是这现象背后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么多年我们的改革开放无非是市场经济与降低市场门槛,从这些年就业的选择来看,原本已经初见成效的自由竞争机制在逐渐为国进民退所代替,看上去经济这些年走势尚好,甚至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都有“中国拯救论”出现,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惯性的发展。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虽重,可其地位并无多少改变,连不算深通世事的90后大学生都用自己的就业选择表达了这一点。
新闻虽然语焉不详,其意义倒是并不难懂。
(作者系知名网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19 07:18:14
如今社会就业难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