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模式错了吗?
“无耻小日本!”
现在你看到的这句义愤填膺、充满民族情怀的标语,道的却不是一场反日爱国运动,而是“中国制造业之都”苏州所遭遇的一场外资撤离大潮。
说是“大潮”,一点也不为过,来看看曾经让苏州人骄傲的声名赫赫的外资企业这两年都做了什么:
2015年7月,三星专用的代工厂普光电子宣布倒闭,三星在华其他子公司或代工厂陆续裁员;
2015年8月,美资企业泰科电子科技昆山CD事业部宣布关闭;
2015年12月,在苏州扎根17年的诺基亚苏州工厂关闭;
2015年8月,富士康宣布对印投资50亿美元建厂,并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截止到2016年富士康苏州工厂已减员6万多工人,用机器代替人工;
2016年6月,造纸业巨头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投资的苏州紫兴纸业停产解散;
2017年1月,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关闭苏州工厂;
2017年9月,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将逐步关停已有20年之久的苏州工厂;
这是苏州经济在腾笼换鸟,还是外资在有计划地抛弃苏州?是城市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还是难逃产业空心化的命运?苏州是做错了,还是将成为最大赢家?
一切,不妨从1月初这起日资撤退事件说起。

一、“世界工厂”遭遇寒潮
2018年1月7日,苏州的寒风如同刀割。有传闻称,曾经的世界500强之一、跨国日资巨头日东电工宣布在1月底关闭苏州工厂,2月份解除合同。近1000名员工在春节前突然失业,厂区拉起了不少的维权横幅。

被员工爆料 “蓄意隐瞒员工,偷偷转移公司资产”后,这家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不得不出来“辟谣”:
公司并非要关闭苏州分公司,只是出于业务调整需要,正洽谈该分公司的股权转让事项。工厂只解散有500余人的偏光片部门,并提出了N+1.5的赔偿,柔性印刷线路板(FPC)、新能源这两部门的员工可继续留用,“日东始终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中国市场的钱景又是什么情况?
据高工产研新材料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偏光片市场总消耗面积1.01亿平米,同比增长17.92%,市场规模约为159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2017年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但日东的苏州工厂却不是热火朝天地赶生产,据《华夏时报》实地探访,FPC部门“没活干的情况已经持续一两年了”,仅剩的这两条生产线最后难逃被出售的命运。
看来,这家昔日园区里的明星工厂彻底撤出苏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明明中国市场还是大肥肉一块,为什么外资却也没停下撤出中国的步伐?苏州模式难道真的错了吗?

二、红极一时的苏州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是这座“世界工厂”鼎盛时的写照,苏州与全球制造业、与跨国企业的联系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地级市来说,苏州的外资吸纳能力是超出想象的。
2012年巅峰时期,苏州实际使用外资91.6亿美元,当年度全国为1132.9亿美元,苏州占全国的比值达到了8.1%。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外资主要都集中在实业领域,制造业占比达到67%,其中分别有10亿美元投向了化工和电子通讯行业,所带来的结果是,2012年苏州的外企生产了7018万只轮胎,以及1236亿只电子元件。
苏州能成为外资投资的重要阵地,还是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启的特殊的苏州模式——以新加坡工业园区为代表,依靠外商合资、合作、独资等带动经济增长,走出口导向型的道路,这种模式也成为园区样本红遍全国,还上升到两个国家层面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开放,一时风头无两。
而苏州在上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也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工业园区特殊的管理模式、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因素获得技术外溢,成为全球IT业的代工厂,奠定了苏州在过去十年中多次仅次于一线城市的GDP排位,甩下江苏省会南京。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苏州经济高度依赖外资。在2000-2010这十年间,苏州对外贸的依存度六次超过200%。
外资制造业撑起了大半的苏州经济,2012年,规模以上外资和港澳台资的工业企业其工业总产值为1887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值达66%;利润总额937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值甚至达到了72%。
如果外资持续进入,苏州模式也能维持下去,但2012年之后,苏州的风光却陡然急转而下。
2010年苏州的企业亏损面为16%,到2016年的7月份居然上升到了32%,这是个什么样的惨烈程度呢?每3家苏州的企业,就有一家处于亏损之中。规模以上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数量从2011年1.37万降到了2016年9616。
在此期间,苏州的实际使用外资额也开启了暴跌之路,直到2017年才开始稳中有所回升。

外资大潮突然退去,大伙儿才看清苏州在裸泳。
三、2015年三件大事
难道只是苏州一座城市在2012年就开始经历外资大撤退吗?非常抱歉,不是。
但是全国上下开始警惕大面积的外资撤退和跑路,是到了2015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极具风向标意义的大事:
第一,雇员全国排名第三的富士康南下印度。
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未来五年富士康将在该邦投资50亿美元建电子设备制造厂,此前富士康已计划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厂,并最多雇佣100万当地工人。

第二,改革开放后首家进入中国的外企在大举撤离。
日本松下公司突然宣布关闭北京锂电池工厂,与1300名员工终止合同。松下在2012年底关闭上海工厂后,短短两年多时间关闭了三家大工厂。
松下进驻中国是一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继它之后,东芝、日立、索尼等一大批日子电子巨头纷纷到中国办厂。可以说,松下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全程参与了中国电子制造业走向世界的过程。松下的退出也因此变得格外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