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巧了。我今天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一篇论文J. David Cummins和Mary A. Weiss的Analyzing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Using Frontier Efficiency Methods。其中有三个图涉及效率的分解,不过这三个图我越看越不对劲,为此又找了参考文献中提到的M. J. Farell的一篇文章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这篇文章应该是最早提出这些概念的。Cummins的那篇论文是老师给我们的,在沃顿的网页上也有,不过我确信流传的那个PDF中的第三个图肯定是错误的,不可能存在那样的生产边界。我个人觉得即便是那两篇英文文献,对这些概念的界定也是模糊的,至少没有区分最大可能效率和实际效率这两种情况。如果生产边界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话还好说,但是考虑这样一种情况,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最后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明确效率必须是给定投入下的效率,而不是像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任意效率。因为当投入品较少时,虽然也存在规模效率,但与最大规模效率(最大规模效率由生产边界与过原点的切线决定)肯定是有差别的。由于给定的点已经在规模报酬变动(VRS)的生产边界上(注意,既然是生产边界,那么已经是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最大产出了,也就是不可能达到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边界),因此给定点已经达到了纯技术效率。在我看来只要在生产边界上的点实际上也就达到了规模效率,但参考的论文中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上面论文中提到的规模效率实际上是给定点的规模效率与最大规模效率的差值,所以在Cummins的论文中的第三个图中出现了两条生产边界,我觉得同时出现两条生产边界是不可理解的,合理的解释是其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边界实际上是一条虚的生产边界,也就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不可能达到的生产边界,而规模报酬变动的VRS生产边界才是现实存在的生产边界,按这个理解的话其中的规模效率实际上是最大可能规模效率与实际规模效率的产值。这是我的理解,希望两篇文章能够给楼主带来帮助,也希望能够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讨论,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