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经意的失误,往往会将一家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必须保持理智,抵制冲动及时解决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机遇。
过去几年,施乐、通用汽车、西尔斯等昔日独领风骚的企业,相继走向没落。造成它们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种致命的经营失误中的一种——本可以避免的失误,也会危害到最强大的企业。 盯住利润率不放
第一个失误是对高利润率和“溢价”顶礼膜拜,这无疑是最常见的失误。20世纪70年代,几乎垮台的施乐公司,就能很好地说明这种失误的后果。
在发明复印机(这在工业史上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可谓凤毛麟角)后不久,施乐就开始给复印机增加一个又一个功能,每一个功能都会带来最大的利润率,都会抬高复印机的价格。
施乐的利润节节攀升,股票价格也居高不下,但是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只需要一台功能简单的复印机,他们越来越多地准备购买施乐竞争对手的产品。当日本佳能公司生产出这种复印机时,该产品立即占据了美国市场。而施乐仅能勉强度日。
通用汽车的问题和美国整个汽车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盯住利润率不放的结果。到了1970年,大众甲壳虫汽车几乎夺取了10%的美国市场,说明美国人也需要小型节能车。几年后,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个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得非常快。然而,由于小型汽车的利润率似乎比大型汽车低很多,因此,多年以来,美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对日本人占据这个市场,一直泰然处之。
但它们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种错觉。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和福特越来越多地向购买它们的大型汽车的顾客提供折扣、返款和现金补贴。最后,这三大巨头提供的补贴,可能都够它们开发一款具有竞争力(和有利可图)的小型汽车了。
教训是,对溢价的顶礼膜拜,为竞争对手开辟出一个市场。高利润率不等于利润的最大化。总利润等于利润率乘销售额。只有利润率能带来最大的利润流量总额,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且最理想的市场地位,通常是由这样的利润率决定的。 错误的定价策略
与第一个失误密切相关的,是给新产品确定错误的价格,即按“市场能够承受的价格”销售新产品。这也会为竞争对手创造毫无风险的机会。即使产品受到专利权的保护,这也是错误的策略。如果有足够的吸引力,潜在的竞争对手会想方设法绕过保护措施最严密的专利。
第一台传真机就是美国人生产出来的,他们按市场的承受能力定价,得到了最高利润,但是,今天的世界传真机市场却被日本人占据。
经过两三年的学习,日本人促使传真机在美国的价格下降了40%。他们实际上在一夜间占据了市场;美国只有一家生产特种传真机的小企业,在夹缝中得以生存,而且产量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