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我一直在回顾这场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各国央行的表现与我国当年处理不良资产的举措不同?为什么我国的商业银行比国外同行更能够抵御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为什么庞大的救援计划并没有把美国拖出泥潭?从这场危机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是加入WTO,也不是股权分置改革,而是发生在2001年的金融工作会议,那次会议上确定了用央行“再贷款”的方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我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来回顾8年前的这个过程,其中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首先,由财政部出资,成立四家资本金约为1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管理公司,然后承接央行定向贷款约1.2万亿,再将这部分钱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量的不良贷款进行置换。这样一来得到三个结果:商业银行的账面资产质量得到了改善;资产管理公司变得严重的资不抵债;央行在明知这些贷款的大部分都是收不回来的情况下(如果收得回来的话,就不叫不良资产了),仍然向市场投放了1.2万亿人民币。 
这些钱其实央行之前就已经发行过一遍了,只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运作出现了问题,而导致了坏账,因此,央行“再贷款”就是央行多印了上万亿的人民币。全国房价从2002年开始了飞速上涨,这不能不让我猜想房价和央行多印钞票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只是在2001年底,我没有看到全国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向老百姓讲清楚:“央行再贷款就是多印钞票”,我看到媒体上报导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谈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危机必须得到果断而坚决的处置。为什么没有人去帮助老百姓理解“央行再贷款”的含义呢?印钞票来弥补商业银行坏账的做法其实就是用稀释全体人民币持有人的财富的方法为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错误买单。我遇到不少老百姓,他们的财富主要就是银行存款,他们一直后悔当初上海房价低的时候没有买房子,现在再也买不起了。我问他们,你们怎么不看报纸呢?报纸上不是告诉大家有关央行再贷款的消息了吗?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央行再贷款就是印钞票,如果知道的话,我一定去买房。 
其实,不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这些年来有任何国有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下,都是由央行再贷款去解决问题的。所以如果我上述猜想是正确的话,那么,央行现在手里一定会存有大量的不良资产,具体有多少?我不知道,好像也没有见到披露。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出现如此严重的危机情况下,并也没有动用美联储的货币发行权去置换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美国的救市政策限于由美国财政部向各商业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注资,大家知道,财政部的钱都是借来的,将来迟早还是要换的,美国的国债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其还款能力应该还是高于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所以,我们暂时权且相信他们能够继续偿还国债。其实,如果是美联储直接用“联储再贷款”的方式去和商业银行置换不良资产的话,美国的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从账面上消失。 
不仅仅是央行再贷款的问题,现在又有一批经济学家在谈论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他们似乎又在忽悠老百姓买房,理由非常简单,商业银行发放大量的贷款,市场上充斥着钱,所以各项资产的价格都会上涨。我想提醒普通读者,现在宣扬“信贷投放就是印钞票”观点的经济学家很有可能就是2002年对于真正的印钞票行为箴口不言的人。 
商业银行的信贷不是印钞票,这些钱迟早是要还的,等到尝还本息的那一天,我想看看国内的资产价格是否还能承受巨大的兑现压力。当然,我想提醒读者,我自己是从一个卖自行车零件的销售员开始读在职研究生的,然后又去外企做财务,这一路走来,都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我对于宏观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那条战线的情况本无多研究,有关央行再贷款的判断,是基于我想将其简化到让老百姓能理解的动机来解释的。 
我特别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这一轮为对抗金融危机而投放的银行信贷最终演变成为巨大的不良贷款的话,我们再次召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并批准援引2002年成功先例,再次由人民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再贷款。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可一定要去抢购房产,因为这次投放的再贷款规模可能远远超过1.2万亿。 
此刻,我还想再提醒决策者一句: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我真心希望永远不要出现这样极端恶劣的情况),我们必须审慎对待央行再贷款这项措施,毕竟我们的商业银行已经经历了改制,获得了国家外汇注资,剥离了由于自己经营不善而产生的坏账,引进了先进的国外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充实了资本金,大幅度提高了高管和员工的薪酬,在上市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央行的领导说过:“今后商业银行不能再指望由国家买单坏账了”。我希望这位领导能够坚持自己说过的话,而不是由另外的发言人出面指出这位领导在商业银行上市前的讲话只是代表他个人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