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点是不可替代的,但恰恰就是这个
窗口,对
光大银行来说,是最稀缺的
资源。”光大银行
电子银行部
总经理李坚谈起电子银行业务开拓的缘由是这么说的。较之四
大和其他几家
商业银行,光大银行的物理网点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全国近500多个网点,所以
需要把这些网点留给更需要面对面
服务的
客户,以解决物理网点的稀缺”,“而电子
渠道的
交易成本是远远低于物理网点的。” 线上突围
李坚的努力,早在30多年前就有过先行者。
1972年7月28日,正是电子银行启蒙时期,多伦多报纸的头条新闻这样写道:“明天上午9点,RoyalBank将开门营业,并且永远不再关闭。”
这个故事,讲的是
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BankofCanada,简称:
RBC)的
自动柜员机网络(
ATM)的发布。
从最初的ATM,到现在的
手机银行、
网上银行、
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早就无所不包。而它们7(天)×24(小时)永不停息地运作,自然是真正的永不关闭的
银行。
而不关闭,则更好地体现了
金融的本义和
价值。
金融,最本源的含义便是“
资金融通”,即
货币流通和
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
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也意味着,
货币只有在
流通中,才能真正产生价值,才是真正的生意。
传统的物理网点,在时间
效率上,自然比不上用技术全面武装后的“虚拟”银行,这些银行,在电话线上,在互联网上,在手机里、在短信中,而这些,对于物理网点相对稀少的
股份制银行,则显得更为重要。
金融危机之后,对于
盈利能力受损的银行业而言,节约
成本无疑是今后
财务管理的关键。而以“降低柜面压力、减少
运营成本”著称的网上银行,获得各家银行的高度关注。
光大银行的物理网点在数量上实在难以和四大行匹敌,单一个
工商银行,便有两万余个网点,此时,在“线上”突围,便成了网点数量偏少的股份制银行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光大银行1998年便开始
运营电子银行,但在投入上有些踟蹰。而
招商银行则以“更好的服务”为卖点,在早期便大做电子银行的文章,并迅速归拢了一批忠实客户。
银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已达300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务总额的30%,大有替代柜台服务之势。货币就像水流,“唯有源头活水来”才有价值,而电子银行则成了
金融业的又一个“水龙头”,让“水流”不息。
“水流不息”的背后,在提高银行的服务准确性、效率,拓宽服务范围,降低客户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的同时,则是可以开拓的新
利润点。
除了对个人客户免费开放功能,或收取少许手续费外,渠道抽佣可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譬如向
基金公司、自来水
公司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而通过手机银行缴纳水、电、煤气、话费等各种
费用,银行与移动公司亦可以和这些供水、电和煤气的公司签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换言之,
电子银行通过把储户的
储蓄“变现”,从二次流通中产生额外的
收益。 “傻瓜化”
把储蓄“变现”,让“水龙头”更加易用,自然
需要取悦于
客户——包括个人和
企业。
希望在电子银行业务上发力的
光大银行,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开始利用网络等新传播载体,来征集
广告创意。他们希望利用“线上的力量”来开拓自身的线上业务。而最新的电子银行
广告中,满世界的“交水电费”、“交电话费”、“买
基金”、“买
黄金”、“还
信用卡”……便利条堆里,一哥们说:嘿,还没用光大电子银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