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评估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
企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相
对价值。岗位评估的结果为企业
薪酬的内部均衡提供了调节的依据。因此,在薪酬咨询
项目中,岗位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然而,岗位评估效果不佳在
咨询过程中屡见不鲜。本文将结合天强
管理顾问长期薪酬咨询中的若干
案例,分析总结出岗位评估常见的六大败笔,并指出失败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败笔之一:没有选择正确的评估工具
目前岗位评估的工具较多,主要分为两种类别:定性评估工具和定量评估工具。定性评估工具常用的有
分类法、
排列法等;定量评估工具常用的有
岗位参照法、
评分法和
因素比较法等。每一种评估工具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因此不是选择任一工具都能得出较好的评估结果。
我们
服务过的A
公司是一家综合类
企业集团,下属有大型
生产企业、中型
资产管理企业和小型
贸易企业等多家企业。希望达到的咨询目的是对其所属所有企业进行岗位评估,统一进行
薪酬体系的制定。刚开始,A公司人员选取了十因素评估法作为评估工具。由于十因素评估法更多适用于单个专业性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估,而不能解决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比较的问题。于是,评估的结果就单个企业孤立地看误差不大,但是无法进行集团下属各企业之间的比较。最终,我们重新选择了点因素评估法作为评估工具才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因为,点因素评估法在评估中将
组织规模与类型作为一种因素充分考虑。借助这种因素,可以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置于同一个比较平台之上。
为避免这种败笔的出现,通常的解决方案为:在进行评估之前,根据
客户的实际情况,对比可选的评估工具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选择适合的评估工具。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客户所有岗位必须用相同的工具进行评估,否则评估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败笔之二:错将
职称当作岗位
职称和岗位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职称侧重于体现
员工的技术水平,而岗位则侧重于体现员工的工作内容与责任。如果错将职称当作岗位,必然引起基础
信息的失真,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失败。
另一家B公司是一家勘察设计类企业,技术人员较多,技术人员只有技术职称,没有岗位名称。因此在进行内部调研时,我们发现B公司过去的岗位评估都是将技术职称默认为岗位名称的。当我们咨询人员按照技术
职务进行岗位信息梳理时,发现梳理的结果十分混乱。这是因为,有些同一职称的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内容与责任不一样,而有些不同职称的员工却承担同样的工作内容与责任。例如,有些工程师(职称)和高级工程师(职称)一样做
项目负责人(岗位名称)。
为避免这种败笔的出现,通常的解决方案为:根据工作内容,对岗位进行重新梳理。 败笔之三:没有严格按照工作内容进行岗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