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8-1-31 12:09 
“在价值理论一章里有些地方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是马克思自己交代过的。这一点没有争议的余 ...
(以下摘自《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一书)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英国一位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方面非常著名也非常没有成就的经济学教授——斯蒂德曼,曾写下如下这段歪打半着的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唯物主义的剖析与坚持马克思的价值数量分析是背道而驰的;继续坚持后者对于展开前者是一个主要的障碍。看来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对,就对在他指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哲学基础与其唯物主义哲学的不一致性,这是“半着“的地方;但他认为坚持后者对于展开前者是主要的障碍,却是错误的。与此正相反的观点倒是正确的,即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正确的方面及启示的方面,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唯物主义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西方有句名言叫做:“条条道路通罗马”,我理解它的意思就是:方法的不同,并不会影响所应取得结果的同一性,如果方法的应用不出错误的话。
一个人嘴上讲的,和他实际上做的,可以完全不同,对此,大概人所共知。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我也不是看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前言中的表白,而是看他在《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实际应用的到底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他在《资本论》中从而也就是在价值理论中应用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但我却认为,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方面表现出来的哲学基础,却是和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把哲学定义为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已横扫一切的时代,讲什么存在论,似乎是很荒谬的。但是,有一点却是一点也不荒谬的,即我们现在认为荒谬的东西,我们的前人并不认为荒谬,而认为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从这些荒谬的东西中,给我们创造出了(或者说在这些谬误的营养基上生长出了)巨大的文明(包括文化和科学),纵使很有名的分析哲学家——波普,也承认存在论的启示价值及其对于建立人类认识体系统一性的历史意义。
大凡有一定哲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稞非常美丽且生命力旺盛的理论之树,那就是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哲学的存在论是理念论,即认为在变幻不定的现实世界(表象)后面,存在着一个完全确定的统一的实体世界——理念世界。在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存在着许多阶梯,从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及人类思维中存在着的各种意识到完全的理念世界之间,是参差不齐的序列,其真实性也高低不等,这些处在不同阶梯上的事物及意识,由于分有理念的多少不同而具有不等的真实性,这就是著名的“阶梯说”和“分有说”。以上通常被认为是成熟的柏拉图哲学的主要内容。
不管这种存在论被现代人看作是多么荒谬,他正是在这种存在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古希腊哲学中著名的认识论,由此认识论,取得了巨大文明成就。这种认识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范畴论(即概念论),另一方面是方法论。柏拉图哲学给予范畴以最高的接近理念的地位,这样,范畴的严格性和统一性,就超越了现实世界中同类事物和现象的纷杂,从而使被认识的对象具有了人为的稳定性和可认识性,后者是科学产生的基础。柏拉图哲学派生出的方法论,给人类认识事物建立了统一的方法指南,那就是从理念论中派生出的“现象——实体”的认识方法,由于现象到实体之间有一系列的阶梯存在,从而各阶梯上的事物有不同真实性,这就允许认识的重复性及渐近性的存在。这种认识方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的一维性,即现象和实体之间,只有一种联系 ,这种一维性和人类的大脑思维能力是一致的,确切地说,是和人类早期思维能力一致的,要知道从一维认识(也就是线思维)经二维认识(面思维)、三维认识(立体思维)到多维和系统认识(复杂思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大脑,只提供运用多维和系统认识的可能性,绝不就是天生就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历史的产物!
柏拉图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哲学中,其渊源及发展的痕迹都极为明显。黑格尔的存在论、范畴论、方法论都可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柏拉图哲学。这里没有必要详加举例,我们只要看一下黑格尔关于“现象——本质”关系的研究与柏拉图关于“现象——实体”关系的研究就可确证。尽管如此,我也并不认定只有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哲学才是正确的,我只是说,这是我在研究之后得出的假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受柏拉图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影响比受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总和还要大。
对于上面的论点和假设,除了马克思口头承认的以外(他在前言中讲,他在《资本论》中玩弄起了黑格尔哲学,并自认为是黑格尔的学生,我们还有这样两个体现在整个《资本论》体系含劳动价值理论分支的证据:(—)从范畴(概念)应用上看:马克思认定商品交换背后有价值,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从而说明马克思是受到黑格尔哲学进而受到柏拉图哲学的存在论的影响的。黑格尔有“本质”而没有“实体”这样的概念,只有拍拉图哲学才有“实体”、 “本体”这样的范畴。㈡马克思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对价值理论的阐述,明显存在这样一个序列: “价值实体——各种阶梯——市场价格”。马克思认定(他自己认为是证明了) “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各种阶梯是从商品平均价值经生产价格到市场平均价格之间各种价值、价格形式,它们越来越“表面化”,和劳动(即价值实体)的关系越来越远,从而反映价值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差,到了市场价格,则几乎看不到“价值关系或价值规律”了,似乎市场价格只受供求的调节后者又反过来调节供求。这一序列和柏拉图哲学中的序列,何其相似。此外,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理论而没有提出象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这种认识的一维性也是极其明显的,对于这一方面,让我们和边际效用学派的一维认识方法及马歇尔的供求决定价值论的实证主义的二维认识方法比较一下,也许有益于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下面单线表示决定和被决定因素,两线表示双向决定和被决定关系:
1)马歇尔二维方法: 供给--价格--需求
2)边际学派一维方法: 价格——价值——边际效用
3)马克思一维方法: 劳动——价值——价格
当然,当代的经济学者会以多维和系统的方法来认识市场价格决定的复杂性,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详加叙述,这和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这儿只想强调这样两点:㈠我们的假定是有根据的,㈡由此假定得出的结论是有启发性的,不管用什么认识方法,对市场价值决定因素及形成过程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即是说结果不应因方法异而异,只要方法应用正确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