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合不上成本呀。还不如等商品少了,价钱上来了再卖。
再说,即使卖,也不见得有人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3 20:05:27编辑过]
因为资本主义企业要保证剩余价值的来源,如果牛奶送给了工人,工人不想工作了,剩余价值就无从来源了,只要有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就可以有获得利润的筹码了。
只要保证了市场的存在,剩余价值就可以有交流的地方,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信息上的斗争来达到从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的转化,也就是说是信息不对称使得每个企业的利润不同于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这个信息不对称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优势的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信息劣势的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但是这些利润率都在平均利润率的上下波动。所以资本主义企业不把牛奶送给工人也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存在。
胡扯.罗斯福新政时也有过这种有意毁掉商品的行为,那时候这么干的还包括很多农民,这些农民是剥削了谁的剩余价值?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要毁掉大量过剩的产品,而不贱卖呢?
确实有倒掉牛奶的事情.不过那是因为老百姓没有消费的能力(工资仅够温饱).加之又没有长期储存牛乃的技术.(不倒掉也是变质).
至于汽车和手表什么的耐用消费品还是降价的.也是不回被毁掉的.
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让劳动者的收入也和资本家的资本一样按比例地增长.
劳动者的收入多了,消费也就多了.
就好比股票作庄一样,筹码集中的股票,不会低于成本价卖。
这也是我的理论魅力之所在。只有有利润的商品才被生产出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的经济危机是通过通货膨胀类似于股票作庄的庄家拉高出货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