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印关系互补多于对抗 英国《金融时报》
詹姆斯•拉蒙特 新德里报道
2009-11-16
人们将印度和中国奉为全球经济的救星,对它们寄予厚望,期待这两个拥有快速增长步伐、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以及高储蓄率的国家,能够推动需求回暖,引领世界其它日趋疲弱的地区走出衰退。
然而,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或许彼此并不相合。对新德里来说,这段跨越喜马拉雅的两国关系更明显的特征,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对北京的忌惮。有些人在比较两国的贸易额和增长轨迹,其他人则在计算导弹射程,对比阅兵的声势。
对中国这个国土比自己大、经济增长比自己快的邻国——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昨日开始对该国的首次访问——印度抱着不信任的态度,由此滋生了一些绘声绘色的传闻。据说,中国玩具厂生产的塑料地球仪,把印度在西藏高原宣称拥有的领土标记为中国国土。从中国访问到的谷歌地图(Google Earth),明显把一片印度领土划入中共治下。还有故事说,解放军大胆突袭,闯过边境,在石头上涂上红漆。
在媒体推波助澜的猜疑声浪中,对于北京可能具有的野心,没几个印度人比前国家安全顾问布拉杰什•米什拉(Brajesh Mishra)阐述得更加透彻。
米什拉是印度前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的顾问。他的观点虽然强硬,却受到本届国大党领导的政府的尊重,在外交界也颇有分量。
因此,他最近有关印度可能会在5年内面临第二条军事战线的预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位前情报负责人预测,印度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时身陷与中国及宿敌巴基斯坦的军事对峙之中。
中印以前就打过一回。在1962年那场短暂的高原战中,印军蒙羞,破灭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关于两个亚洲大国建立兄弟友谊的梦想。
米什拉对中国的猜疑,最近随着北京与巴基斯坦交好、向巴军方供应军备而进一步升级。
北京宣称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为中国领土,以及一些中国网站上有关印度这个多种族国家注定要四分五裂的预测,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米什拉表示,中国近两年在领土主张上的野心和尖锐态度,达到了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从未见过的地步。此外,他指责中国试图把阿鲁纳恰尔邦的主权问题提到国际层面。
紧张关系无疑在加剧。双方之间的摩擦包括印度对西藏流亡领袖达赖喇嘛的庇护,以及北京阻扰印美去年达成民用核协议的(失败了的)努力。这项协议最终结束了印度的“核弃民”地位。今年,中国表示反对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对印策略,该策略包括向阿鲁纳恰尔的项目提供贷款;而中国对克什米尔居民的签证政策,也引发印度方面的抗议之声,印度将该项政策视为对其主权的挑战。
军事战略师从南亚地区权力角逐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策略:把印度封闭在它自己的边境之内,可以阻止它在地区事务上出头露面,与中国作对。
经济学家解释说,摩擦是世界经济啄序的体现:中国紧随美国之后,印度则跟在中国之后。
中国官方指责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在地方选举期间在阿鲁纳恰尔开展竞选活动,辛格此后承认了此举有“问题”。但他仍然忠于尼赫鲁的友谊梦想。他认为,世界具有充足的空间,可容两国友好地发展各自的经济,而不产生冲突。
尽管印度充斥着好战言论,但中印关系蕴含的潜力远远多过对抗。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基础设施发展成绩,以及脱贫的经验,值得印度学习。印度的民主背景和包容性,对中国也富有教益。
虽然两国过去60年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互补多于敌对。经济统计数据就显示,双方关系极为微妙。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过去5年内,双边贸易从150亿美元猛增至500亿美元。印度的Genpact等外包公司正在中国开设呼叫中心;中国的电信硬件设备发现了一个日益广阔的市场——印度每月有1500万用户加入移动网络。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多边磋商中,在联合国围绕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两国展现出了合作的能力。
“印巴(Indo-Pak)” 一词源于长达62年的敌对关系。“中印(Chindia)” 这个简称则寓意蒸蒸日上、繁荣兴盛。
译者/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