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019 21
2018-02-04

商品本位货币制度

之千重锚本位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姓名)

前言

各位读者看到本位的标题,可能立即就会认为这是一篇意图改变货币制度的文章,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仅仅是让货币实现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手段、国际间流通等等功能,那么人类曾经使用过的大多数货币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在这些功能方面,过去的金、银本位和当前我们正在使用的信用货币都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就连数字货币也同样能够实现这些功能。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货币,而是为了改变生产体系的运转方式,以货币与政府仓库相结合的方式为生产体系建立“中继站”,从而彻底解除市场需求对国民生产力的束缚。

摘要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为纸币建立一个锚,他们的方法是用多种商品的价格作为锚,这样就可以达到稳定物价和币值的目的。在本文中提出的千重锚本位却是以多种商品的组合本身作为锚,这样不但可以实现稳定物价和币值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生产体系具备一个“生产中继站”,从而使得市场的总需求始终无限大。值得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垄断性行业的生产不是一般生产者能够随意进入,所以垄断性商品和它们的生产者都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

         一、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本质意义。

     假设1:政府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1克黄金,且无论是持有黄金还是纸币都可以向政府自由兑换。因为商品价格是该商品的所有生产层级的利润集合体,那么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每生产1克黄金,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就得到1单位纸币的纯利润,且这一利润是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不单单是指淘金者,还包括为生产出这1克黄金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举例来说,淘金者的生产活动是有成本的,他需要木材、工具等等,他的成本就是他前级生产者的利润与成本之和。而如果再进一步将这个“成本”向上无限传递,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个生产层级为这1克黄金的生产作出了贡献,并从这1单位纸币中分得了利润,而这么多个生产层级因为生产出1克黄金而分得的利润总和又恰恰刚好等于1单位纸币。

      由于政府为1单位纸币和1克黄金之间建立了这种锚定关系,这就相当于使这么多个生产层级每生产1克黄金的利润总和始终恒等于1单位纸币,所以为纸币与黄金之间建立这种锚定关系就等同于为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了一个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上面这个假设中是以黄金这种单一商品作为纸币的锚,由于金本位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中已经出现过,所以上面这个例子大家一定都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在单一商品作为纸币的锚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纸币的锚建立一种货币制度并进行再次推理,是否还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假设2:政府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的1单位锚(规定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组合为1单位锚。请注意:是三种商品以规定的数量比例构成的整体才是1单位锚,不能拆分),且无论是持有锚还是纸币都可以向政府自由兑换。

      那么在假设2这种货币制度下,进入政府仓库的每1个单位锚,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将同样得到总共1单位纸币的纯利润,且这一利润也同样是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这与金本位制度下的情况完全相同。当然也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锚的所有生产层级也同样是包括了为生产出这1单位锚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

      通过假设1中对单一商品作为锚和假设2中对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这两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即便是以几百种、几千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的货币制度,都是在为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一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本质都是在为纸币的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二、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组成锚的各种商品之间的市场价格关系

     在金本位下任何1克黄金都被赋予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法定纸币价格,而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只对任何1单位锚赋予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法定纸币价格,却没有对组成锚的铜、铝、铁三种商品之中的任何一种商品赋予不变的法定纸币价格。但自由市场会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使铜、铝、铁这三种商品都分别在市场中产生各自的纸币价格,从而使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实现与金本位完全相同的货币功能,并且还能实现更多难以想象的优越之处。

     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黄金价格低于它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黄金拥有者就会用黄金直接与政府兑换纸币,所以市场中的黄金价格就会上升;反过来,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黄金价格高于它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人们就会用纸币向政府兑换黄金,将换出的黄金卖到市场中,市场中的黄金价格又会下降。由此可见,在金本位制度下市场总是会将市场中的黄金价格自动控制在始终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位置,即P1克黄金1单位纸币。

     而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如果初始时在市场中的1克铜的纸币价格、10克铝的纸币价格、100克铁的纸币价格之和低于它们组合成锚可以向政府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人们就会把三种商品按照政府的规定组合成锚,然后向政府兑换纸币。即便大多数人手中都不可能同时具有铜、铝、铁三种商品,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市场中自然会产生掮客,掮客会从市场中同时购买这三种商品,然后再用这三种商品组合成锚与政府兑换纸币,从而获取差价利润,这就会使得1克铜的价格、10克铝的价格、100克铁的价格之和不断上升;反过来,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铜的价格、10克铝的价格、100克铁的价格之和高于它们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掮客就会用纸币向政府兑换锚,然后再将兑换到的锚拆分成铜、铝、铁三种商品分别卖给市场中的需求者,从而获取差价利润。由此可见,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市场总是会将1克铜、10克铝、100克铁三者的市场价格自动控制在始终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位置,即P1克铜+P10克铝+P100克铁1单位纸币。

     通过假设1中对单一商品作为锚和假设2中对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这两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以几百种、几千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的货币制度,其组成锚的所有商品在市场中的纸币价格之和总是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的结论:在任何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中组成1单位锚的n种商品的纸币价格之和总是被市场自动控制在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价格位置,即P1+P2+P3+……+Pn1单位纸币。

        三、生产体系的中继站

       很多经济学学者都认为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好处仅仅只限于货币价值稳定。因为纸币具有了锚,而锚本身又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所以充当货币这种交易中间物的价值必定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它的优点也远远不止稳定纸币价值那么简单。

     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数工业物品的生产,都存在如下图1-1所示这样一个生产阶梯图:

图片1-1.png

        1-1这个图中,可以非常直观的反映出物品的生产层级。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视机、手机、冰箱、汽车等等的物品,都是通过很多个生产层级,然后才得以产生。从煤、铁矿石、石油等等原始材料到成为最终商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条。

      大多数最终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就必须要在短期内开始使用,否则它的价值就会悄然流逝。比如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汽车、手机、电脑、水果、蔬菜等等,处于生产链条最顶端的产品几乎都是如此,只不过不同的产品流逝的速度不同而已。但还有很多处于生产链条中间的产品却不是这样,比如铜、铝、铁、铅、石油等等物品。由于它们是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物质形态,本身不能被人们直接消费,所以它们即便是被存放上百年,对于生产的意义来说也仍然是基本不变的。

       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即便是不使用,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所以能让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最大程度发挥的生产方式,必然是最优的生产方式。当市场对生产链条最顶端物品需求减少时,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处于链条中上端的部分生产者转移到链条的中下端去生产,于是他们的产出就以中间物质形态铜、铝、铁、铅的形式被政府的仓库保存了起来,而生产者得到了纸币;当市场对链条最顶端物品的需要增加时,那么我们又可以将处于链条中下端的部分生产者转移到链条的中上端去生产,这样就只需要从之前存储的铜、铝、铁、铅这些物品开始向链条的最顶端生产,生产过程变短,很快就可以满足市场对链条最顶端物品的需要。于是生产者得到了最终商品,而政府收回了纸币,并将仓库中存放的铜、铝、铁、铅、石油这些物品再次释放到了生产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假设2中的政府仓库实质上已经成为了生产体系的一个中继站,这个中继站的作用就是以实物的形态容纳和保存生产者贡献中目前不愿消费的那部分产出。这个中继站中的物品种类越多,受它“中继”调控的生产者数量、链条数量和最终商品的种类就越庞大,生产体系应对需求变动的能力将越强大。

     但这个中继站又绝不能由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意志来指挥,因为任何人的需求都是变化的,谁也不可能预先知道在下一个月或者明年市场需要些什么东西,需要多少等等,所以这个中继站必须要具有自动运行的能力。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正是以中继站与货币相结合的方式,用货币作为媒介使中继站与所有人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于是中继站就可以接受到生产体系中所有人的力量和意志主导,从而间接实现自动运行。这就好比拔河比赛一样,没有哪个参与者能够知道绳子该往哪边移动,但绳子却自然的移动向了它该去的方向。

    如果我们将中继站存储生产者产出的功能称之为前中继,而把中继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的功能称之为后中继。前中继出现变化时有两种可能:1、产出相同数量的锚比以前越来越困难,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缩趋向。比如:资源的枯竭;2、产出相同数量的锚比以前越来越容易,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胀趋向。比如:技术的进步。后中继出现变化时也有两种可能:1、组合成锚的一些或者全部商品越来越不被生产链条所需要,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胀的趋向;2、组合成锚的一些或者全部商品被越来越多的生产链条所需要,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缩的趋向。所以呢,即便是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纸币同样会发生通胀和通缩,只不过在实际中往往变化的非常缓慢,程度也不会像信用货币那样大,大多数人都感受不到而已。

        综上所述,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真正优越之处是为生产体系建立了中继站功能——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储存生产者产出,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从而使整个生产体系能够自如的随市场需求的变动而灵活调整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出的去向。这就是这种货币制度能够应对市场各种需求变动的最核心机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2-5 12:17:56
假设,国家规定,1单位货币与1单位小麦挂钩,人们可以拿着1单位小麦,随时找国家兑换为1单位货币。
那么,小麦滞销、低价的时候,人们纷纷拿着小麦(甚至是进口的小麦)前往兑换,而国家呢,付出了货币,收购来了滞销、贱价的大批量小麦,还得付出保管费,将来,还不一定能卖出多少、卖出什么价。
那么,小麦畅销、高价的时候,人们拿着小麦到市场上销售去了。
那么,国家用于兑换小麦的货币,来源于税收、国债、印钞票等等。
那么,国家承担了小麦的亏损风险、市场风险。




假设,国家规定,1单位货币和一揽子商品挂钩。这一揽子商品,是整体性的,不能单独兑换,只能整体性兑换。那么,这一揽子商品,会有价格指数等等。那么,人们拿着一揽子商品,随时找国家兑换。
当一揽子商品,相对低价的时候,人们拿着大批量的一揽子物品,前去找国家兑换,兑换成现钱,而国家呢,国家包购这些一揽子商品,如同上述包购小麦。
当一揽子商品,相对高价的时候,人们拿着这些一揽子商品,直接上市销售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揽子商品,必须在市场上来买到买全。那么,滞销产品、贱价产品的企业和个人,怎么有钱来买到买全一揽子商品呢?没钱啊。那么,是靠搞贷款、增加债务吗?

上述一揽子商品,会合成一种东西,叫做货票,期货,等等。换言之,一揽子商品这些实物,可以弄成有价证券,相当于第二货币、第二法币。并且,这个货票,能上市,能交易,能投机。
总之,国家包购包销,包揽了一切风险。
当然了,理论上来说啊,国家也可以搞投机,搞垄断。譬如,低价的时候大包购,高价的时候大甩卖,等等之类。当国家的货币相当充裕,且庞大钞票、庞大货票没有足够大的副作用,那么理论上来说,长期整体来看,国家不一定赔本,可能有赚。




综上,楼主大哥的设想,好像就是这样:国家对某一种商品、某几种商品、一揽子商品,按照相对固定的标价,搞包购包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5 15:03:49
文章没有发完,下面接着继续。

      四、市场的总需求无限大

还是以前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从前面在“中继站”的论述中可以看出:1、当生产者们变得少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锚的生产端转移,多生产锚而少生产最终商品。这相当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以锚的形态保留在了政府仓库中,而生产者手中留下了纸币而已;2、当生产者们变得喜欢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最终商品的生产端转移,少生产锚而多生产最终商品,并释放出之前存储的锚,从而缩短生产链条长度,加快了生产速度,迅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生产者用纸币购买最终商品,这就相当于将自己之前贡献出的产出现在以最终产品的形态收回而已。

在假设2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存储生产者产出,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所以生产者的产出数量与生产者对最终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已经失去刚性链接关系,生产过剩和不足的问题绝不会出现。

市场的总需求等于对最终商品的需求与对锚的需求之和。因为政府对锚的兑换是没有数量上限的,等于无限接纳,所以两者之和自然是无限大,即总需求无限大。

综上所述,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生产体系可以容纳的产出无限大,无论生产者的数量有多庞大、生产能力有多强,都能够容纳,因为市场总需求无限大。

五、生产体系的资本容量无限大

还是以前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新进入的资本如果进入锚的生产端,就会使纸币增加,从而导致锚的生产端相比于最终商品生产端的利润水平略微下降;反过来,如果新进入的资本进入最终商品的生产端,最终商品数量将增加,从而使最终商品生产端相比于锚的生产端的利润水平略微下降。这就像小孩子玩的跷跷板游戏一样,每个人都想选择站在跷跷板较高的一端。无论你选择站在哪一边,你所选择的那一边的高度就会下降,另一边的高度反而上升,所以最终结果是大家站立的位置基本都处于差不多的高度。即便是你始终站在某一端,在其他玩家的选择下,你站立的位置仍然会与大家所站立的位置一样高。这个游戏的参与者即便再多,其结果都一样。

比如:当第一笔新资本进入最终商品的生产端,就会使最终商品的产出数量略微增加→最终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会略微下降→最终商品的生产者的利润收益水平也会略微下降→那么对于第二笔新进入的资本来说,选择进入锚的生产端就显得对他更为有利→如果第二笔新进入的资本选择进入锚的生产端,又会使锚的产出数量略微增加→纸币的数量就会稍稍增加→最终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会略微上升,这就使最终商品和锚的生产利润收益趋于相等。

由于经济人具有趋利性,所以在市场利润诱导机制的作用下,无论有多少资本进入生产体系,锚和最终商品两个生产端所投入的资本的利润总是处于基本相等的均衡位置。又由于投入锚的资本被赋予了始终为正的利润基准,那么投入最终商品端的资本的利润收益也绝不会低于这个利润基准。由此可见,一个生产体系无论有多少生产资本进入,该生产体系中的每单位资本的生产利润收益水平都始终为正。

综上所述,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再多的资本进入生产体系都能够获得始终为正的利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的资本容量是无限大。

六、资本积累的雪球效应能够顺利实现

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政府需要建设仓库来存储锚,那么会不会出现天量的锚被存储起来?那么每年政府花费的存储成本岂不是也非常高?

仓库确实是需要的,但天量的锚被存储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者具有趋利的特性。

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的总需求无限大,能够容纳的资本无限大,且资本获得的利润始终为正。任何一个明智的生产者都会选择尽量把纸币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收入,手中只留下日常所需的少量纸币应对日常开支。所以整个生产体系中只会有流通所需的少量纸币,那么政府仓库中自然也只存储了与之对应数量的锚。

一个生产者如果将每期收入中当期不消费的部分用于投资,这实质上就是用当期不消费的产出换成了更强的产出能力,于是下一期中的产出将更加多。如果再将这种方式不断在每一期中重复,这个生产者的产出能力将会快速的增加,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壮大。

这个雪球之所以能够持续滚动并不断的壮大,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基准利润且始终为正,所以这就使几乎所有的资本具有了获得利润收益的保障,雪球自然不会停下来。

当然生产者的产出能力的增加速度是与生产者的勤劳程度、消费程度、市场中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率密切相关的。生产者越勤劳,消费的越少,市场中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率越高,那么生产者的产出能力的增加速度越快。

在我们当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往往都需要大力提倡生产者将产出多用于消费少储蓄,否则就会出现过剩,生产端就没法继续生产。但在本文中提出的这种货币制度下,不消费的产出会被生产者转变成更强的产出能力,所以生产者如果想尽快变得更加富有,那么就尽量多产出而少消费。反之,则可以多消费。总之,不管生产者消费多还是消费少,都不会影响到生产体系的生产。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一个疑问:难道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的每一个生产者都一定具有了准确的投资眼光,能够用钱赚到钱?其实即便是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大多数人还是只会将钱存入银行,并不会自己亲自去投资,但即便是存入银行,实际上还是被其他人用于了投资,否则银行又怎么会支付你利息呢?但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已经保证了资本一定能够获得利润收益,那么资金的利率将远远高于你现在得到的那一点点微末的利率,这是不是就等于是用钱在赚钱呢?是不是也间接等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用于增加生产能力呢?

七、命名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金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等货币制度。这些货币制度都是以一种商品作为纸币的锚,而本文中论述的这种货币制度却是可以用几百种、几千商品的组合来作为纸币的锚,且运行的机理仍然不变。为了便于区分、理解和论述,我们将这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命名为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将一直采用这一名称。

曾经的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相当于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反过来,千重锚本位相当于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的进化版。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重锚本位无论有多少种背书商品,它都只能算一种货币。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须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货币,所以千重锚本位绝不可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过去的金银平行本位、双本位和跛行本位,它们实质上已经是两种货币,相当于两个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本同时运行。这是曾经的金银复本位与千重锚本位的不同之处,请大家注意不要混淆了。

温馨提示:本文基本上算是我所提出的这种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理论的核心原理构架,为了缩减篇幅,避免篇幅太长令读者失去耐心,所以在本文中只论述了这种货币制度的运行原理和优越性。但仅仅只有原理和优越性是肯定不够的,比如假设2中只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锚,这在实际中是肯定不合适的,在后面的解析文章中我将会逐步论述如何将这种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实用化。另外,本文中很些地方没有作深入介绍,更略去了细枝末节方面因素的分析,这可能就会使部分读者对本文中的某些地方难以理解。在后面的解析文章中,我会把本文中的难点拆分,每一个难点都用一篇文章来论述,这样既能够更加详尽,篇幅也显得比较短,各位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阅读。

四川江油  曹西山   

2018年2月5日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5 15:12:58
您的想法很好,但是操作起来难度太大。
像货币这样的问题,费雪方程式MV=PQ是最简单的原理。货币发行速度与GDP实际增长速度大致相等或稍稍大于即可。
经济过热,发行速度降降;经济过冷,发行速度增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5 15:15:31
1993110 发表于 2018-2-5 12:17
假设,国家规定,1单位货币与1单位小麦挂钩,人们可以拿着1单位小麦,随时找国家兑换为1单位货币。
那么, ...
“当然了,理论上来说啊,国家也可以搞投机,搞垄断。譬如,低价的时候大包购,高价的时候大甩卖,等等之类。当国家的货币相当充裕,且庞大钞票、庞大货票没有足够大的副作用,那么理论上来说,长期整体来看,国家不一定赔本,可能有赚。”
    这里面不涉及到赔本和赚钱,也不会赔本,也不会赚钱,我还有六篇解析文,没能发出来,主要是要审核,太慢了,我昨天发的文,今天才显示出来。
    在我后面的六篇解析文中,有关于你说的这些问题的全部解析,这里我就不一一解析了,后面我发出来后,你看了就知道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5 15:19:45
这篇文章还没有发完,下面接着继续     四、市场的总需求无限大

还是以前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从前面在“中继站”的论述中可以看出:1、当生产者们变得少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锚的生产端转移,多生产锚而少生产最终商品。这相当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以锚的形态保留在了政府仓库中,而生产者手中留下了纸币而已;2、当生产者们变得喜欢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最终商品的生产端转移,少生产锚而多生产最终商品,并释放出之前存储的锚,从而缩短生产链条长度,加快了生产速度,迅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生产者用纸币购买最终商品,这就相当于将自己之前贡献出的产出现在以最终产品的形态收回而已。

在假设2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存储生产者产出,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所以生产者的产出数量与生产者对最终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已经失去刚性链接关系,生产过剩和不足的问题绝不会出现。

市场的总需求等于对最终商品的需求与对锚的需求之和。因为政府对锚的兑换是没有数量上限的,等于无限接纳,所以两者之和自然是无限大,即总需求无限大。

综上所述,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生产体系可以容纳的产出无限大,无论生产者的数量有多庞大、生产能力有多强,都能够容纳,因为市场总需求无限大。

五、生产体系的资本容量无限大

还是以前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新进入的资本如果进入锚的生产端,就会使纸币增加,从而导致锚的生产端相比于最终商品生产端的利润水平略微下降;反过来,如果新进入的资本进入最终商品的生产端,最终商品数量将增加,从而使最终商品生产端相比于锚的生产端的利润水平略微下降。这就像小孩子玩的跷跷板游戏一样,每个人都想选择站在跷跷板较高的一端。无论你选择站在哪一边,你所选择的那一边的高度就会下降,另一边的高度反而上升,所以最终结果是大家站立的位置基本都处于差不多的高度。即便是你始终站在某一端,在其他玩家的选择下,你站立的位置仍然会与大家所站立的位置一样高。这个游戏的参与者即便再多,其结果都一样。

比如:当第一笔新资本进入最终商品的生产端,就会使最终商品的产出数量略微增加→最终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会略微下降→最终商品的生产者的利润收益水平也会略微下降→那么对于第二笔新进入的资本来说,选择进入锚的生产端就显得对他更为有利→如果第二笔新进入的资本选择进入锚的生产端,又会使锚的产出数量略微增加→纸币的数量就会稍稍增加→最终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会略微上升,这就使最终商品和锚的生产利润收益趋于相等。

由于经济人具有趋利性,所以在市场利润诱导机制的作用下,无论有多少资本进入生产体系,锚和最终商品两个生产端所投入的资本的利润总是处于基本相等的均衡位置。又由于投入锚的资本被赋予了始终为正的利润基准,那么投入最终商品端的资本的利润收益也绝不会低于这个利润基准。由此可见,一个生产体系无论有多少生产资本进入,该生产体系中的每单位资本的生产利润收益水平都始终为正。

综上所述,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再多的资本进入生产体系都能够获得始终为正的利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的资本容量是无限大。

六、资本积累的雪球效应能够顺利实现

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政府需要建设仓库来存储锚,那么会不会出现天量的锚被存储起来?那么每年政府花费的存储成本岂不是也非常高?

仓库确实是需要的,但天量的锚被存储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者具有趋利的特性。

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的总需求无限大,能够容纳的资本无限大,且资本获得的利润始终为正。任何一个明智的生产者都会选择尽量把纸币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收入,手中只留下日常所需的少量纸币应对日常开支。所以整个生产体系中只会有流通所需的少量纸币,那么政府仓库中自然也只存储了与之对应数量的锚。

一个生产者如果将每期收入中当期不消费的部分用于投资,这实质上就是用当期不消费的产出换成了更强的产出能力,于是下一期中的产出将更加多。如果再将这种方式不断在每一期中重复,这个生产者的产出能力将会快速的增加,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壮大。

这个雪球之所以能够持续滚动并不断的壮大,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基准利润且始终为正,所以这就使几乎所有的资本具有了获得利润收益的保障,雪球自然不会停下来。

当然生产者的产出能力的增加速度是与生产者的勤劳程度、消费程度、市场中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率密切相关的。生产者越勤劳,消费的越少,市场中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率越高,那么生产者的产出能力的增加速度越快。

在我们当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往往都需要大力提倡生产者将产出多用于消费少储蓄,否则就会出现过剩,生产端就没法继续生产。但在本文中提出的这种货币制度下,不消费的产出会被生产者转变成更强的产出能力,所以生产者如果想尽快变得更加富有,那么就尽量多产出而少消费。反之,则可以多消费。总之,不管生产者消费多还是消费少,都不会影响到生产体系的生产。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一个疑问:难道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的每一个生产者都一定具有了准确的投资眼光,能够用钱赚到钱?其实即便是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大多数人还是只会将钱存入银行,并不会自己亲自去投资,但即便是存入银行,实际上还是被其他人用于了投资,否则银行又怎么会支付你利息呢?但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已经保证了资本一定能够获得利润收益,那么资金的利率将远远高于你现在得到的那一点点微末的利率,这是不是就等于是用钱在赚钱呢?是不是也间接等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用于增加生产能力呢?

七、命名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金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等货币制度。这些货币制度都是以一种商品作为纸币的锚,而本文中论述的这种货币制度却是可以用几百种、几千商品的组合来作为纸币的锚,且运行的机理仍然不变。为了便于区分、理解和论述,我们将这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命名为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将一直采用这一名称。

曾经的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相当于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反过来,千重锚本位相当于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的进化版。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重锚本位无论有多少种背书商品,它都只能算一种货币。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须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货币,所以千重锚本位绝不可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过去的金银平行本位、双本位和跛行本位,它们实质上已经是两种货币,相当于两个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本同时运行。这是曾经的金银复本位与千重锚本位的不同之处,请大家注意不要混淆了。

温馨提示:本文基本上算是我所提出的这种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理论的核心原理构架,为了缩减篇幅,避免篇幅太长令读者失去耐心,所以在本文中只论述了这种货币制度的运行原理和优越性。但仅仅只有原理和优越性是肯定不够的,比如假设2中只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锚,这在实际中是肯定不合适的,在后面的解析文章中我将会逐步论述如何将这种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实用化。另外,本文中很些地方没有作深入介绍,更略去了细枝末节方面因素的分析,这可能就会使部分读者对本文中的某些地方难以理解。在后面的解析文章中,我会把本文中的难点拆分,每一个难点都用一篇文章来论述,这样既能够更加详尽,篇幅也显得比较短,各位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阅读。

四川江油  曹西山   

2018.年2月5日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