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拉开的山西煤炭行业重组兼并大幕让一向低调而神秘的浙江煤老板浮出水面。
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普通人想象中开着悍马嫁女花费百万的爆发户,还是看准投资机会只知埋头赚钱的生意人;是在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中赚得盆满钵满的获益者还是煤炭产业政策变化中的受害者;是打开山西巨大煤炭资源致富大门的开拓者还是当地环境恶化矿难频发的罪魁祸首。
网易财经近日多方调查采访,带来浙江煤老板的真实画像。 450家煤矿与500亿投资
11月18日,杭州西湖边三台山宾馆,一场有关山西煤改政策的“地方产业政策延续性与企业投资信心”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会场上,一向极少抛头露面的浙江煤老板,一下子来了十多位。
让他们愿意反常出现在媒体面前的原因是:他们在投资山西煤炭上目前进退两难的“困境”。
山西浙商中的煤老板绝大多数是温州人,其中又以温州平阳县居多。
柏姓煤老板,温州平阳县水头镇人,身着名牌,四十多岁,身材高大,发亮的宽脑门透着生意人常见的精明。他手拿浙江商人常用金属外壳诺基亚VERTU 手机,普通话里透着明显的温州口音。他2005年以前做皮革生意,05年以后转战投资煤矿,目前在山西和贵州都有煤矿投资,由于他在贵州的煤炭投资运作正常,马上可以出煤,他脸上的焦虑比其他煤老板要少一些。
“温州人投资的特点是抱团,当一个人投资煤矿后,亲戚朋友父老乡亲都会参与进来。我们这些人都不是一个人投资,我们后面有大股东、小股东、小小股东。可以这样讲,温州平阳县85万人口中,有40万人直接和间接参与了煤炭生意。”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平阳煤老板的筹资过程。当某一个煤老板以5000万买下或者承包一个煤矿后,亲戚朋友会以1千万、2千万的份额入股成为大股东,这些大股东再去找人几十万、上百万地参股或集资,一直下去会有一万、两万、五千这样的小小股东。
“但如果你到平阳走一走,随便路上抓一个问问,肯定有资金投在煤矿里。所以我们都是大家族企业。”
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筹款、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很多人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在投资,还有的把养老钱,小孩教育的钱都拿出来投资了。”
谈及民间高利贷的利息,他表示年息一般在百分之二十几,高的可达百分之八十多。
据估算,以温州为主的浙江商人约在山西投资了450家煤矿。如果按市场价值测算,估计目前浙江商人在山西煤炭的投资大约为500亿元。不过,这一数据未获得浙江和山西两省的官方确认。 投资轨迹 三个时间点
浙江商人开始投资山西煤炭主要是三个时间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2年左右,这个时候陆续有人进到山西,从打工开始,逐步承包,但规模都很小。这是最早的一批。
不少山西当地人表示,这批最早进入山西的浙江人“挖到了第一桶金”。但也有煤老板表示,最早进去的人实际也没有赚什么钱。
“那时煤炭不值钱,二三十块一吨,煤挖出来没人要,到处倒。”一位自称进入山西已经有十几年的煤老板这样告诉网易财经。
真正的大量投资是在2005年。2004年煤炭价格开始好转,煤炭价格从每吨二三十元开始扶摇直上,见到有利可图,温州商人开始一带十,十带百地进入山西大规模投资。浙江资本进入,煤价上涨,山西经济也快速走高。煤老板们甚至声称,整个山西的煤炭市场是他们“背着钱去打开的”。
王姓女煤老板,是网易财经接触到的唯一一位女煤老板。虽然实际只有40出头,但她的脸发黑,,看上去操劳过度,给人有50多岁的感觉。她穿着土黄色的羽绒服,根本不像拥有25万吨煤矿身家2亿的煤老板,更像是你在中国乡村能随处碰到的农村妇女。
“我们去投资的时候当地都是村办企业,都是像老鼠洞一样的小煤窑。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技术设备进行大量开采。”她告诉网易财经,温州人介入山西煤矿产业的方式是从承包村办小煤矿起步,大量的村办煤矿以“集体挂名、个人经营”的方式运营。
“是我们进去以后打宽巷道,引进现代开采设备,开始正规开采。”她承认,煤价的上涨让04、05年进入的部分温州人赚了不少钱。
但好景不长,矿难的频繁发生,山西开始了煤矿产权改革的第一轮煤矿整合。首个煤矿产权试点选在山西临汾,其方案是让煤矿承包人出资买下井下的保有储量资源,每吨的价格在1元-2.5元不等,也就是所谓的资源有偿使用或明细产权。作为回报,政府承诺交了资源价款的煤矿承包者可以永久开采。
2005年7月之后,山西省政府要求压缩30%的小煤矿,彻底关闭9万吨以下的小煤窑。后来,门槛又提高到15万吨。这两次整顿,使一部分在山西投资的浙商撤退。但更多看好前景的温州人则响应政策号召,掏钱和集资出来整合一些小煤矿,以达到政策规定的门槛。
煤炭价格继续狂涨,到2006年煤炭价格已超过300元一吨,尽管有政策风险,但是看到煤炭价格短短几年翻十倍暴利的温州人,挡不住高额利润诱惑。第三批温州投资者开始于07、08年进入山西投资。
他们要么从当地煤老板中购买煤矿,要么从已准备退出的浙江商人手中转让。由于层层转包和煤矿经营权进行炒作,这批进入的煤老板在购买煤矿中付出最多。
在今年4月启动的煤改中,07和08年进入的煤老板成为煤炭转让这一击鼓传花游戏中最后的接棒者,损失最大。
一个瘦高个李姓煤老板正是最后一批进入的。他花2000多万元拿到了一处30万吨规模的采矿权,基建和引进设备花了5000多万元,中间又支付了 2000万元的资源使用费,矿上因通风、排水、人员工资的支出每天在3万元左右,每年1000万元。“到现在每天不是赚钱,而是出血。”
真正笑得出来的是当时在07、08年抽身出来的浙江煤老板和当地煤老板。一位当时退出的煤老板告诉网易财经,在08年的时候,媒体就有报道说山西煤老板集体进京购房。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里面的背景其实是当地很多山西煤老板成功脱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