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上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所表达的,正是眼界对境界的意义。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夜郎自大”,也是因为崇山峻岭阻碍了夜郎国君的视线,不知丛山之外汉之辽阔。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体现出的是眼界与境界的统一。大家知道英国剑桥大学赫赫有名的霍金教授,1963 年被诊断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此后便长期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然而,他眼界开阔,心胸豁达,他的思想和视线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致力于去解开宇宙之谜,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专家,成为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如果没有放眼宇宙的眼界,霍金怎会有坐在轮椅上探究到黑洞奥秘之境界,并因==此而被称为“宇宙之父”?他最欣赏《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我可以关在核桃壳里,而还把自己当作无限空间之王。”他以这句台词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出版了《果壳里的宇宙》一书。这正体现了霍金教授无限深远、无限宽广的时空大境界。
眼光的高低其实在于心智。一个人眼光的高低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水准,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眼光高的人,一定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契合点位。而眼光低的人,见识浅陋,一叶便可障目,片云便可遮天,其一生只能庸庸碌碌,一事难成。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眼光高低决定事业成败。我国历史上,被誉为清代“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曾经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可以说,这一做事的眼光几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点之一.
三、 心态決定状态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
大凡工作着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当你工作状态不好的时候,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即使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而当你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来自内心的力量的作用!内心的力量来自于“身心合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良好的心态。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因为它是智慧与力量的源泉。让我们关注内心的修为,因为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心是什么?有谁能真的明白心是怎样在工作的呢?一个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需要的心态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状态,能爬到多高,能走到多远,都是心态问题。心有多高,生命状态就有多高;心有多宽,人生之路就有多广。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内心空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内心充满着力量。内心的力量是成功的关键。它带给我们勇气,带给我们自信,带给我们智慧。
内心的力量来自于“身心合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良好的心态。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因为它是智慧与力量的源泉。让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修为,因为这是事业成就的根本。每一位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员工,无一不是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精通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得最完美。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带到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引导他们排着队从一条木板上走过。等他们全部过去以后,弗洛姆打开了房间里的一盏小灯,人们这才发现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池子,池子里有一条蟒蛇。而他们刚刚走过的木板,其实是架在池子上方的一座桥。
随后,弗洛姆又要求学生们再次过木桥,并对通过的人给予奖励。结果这次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他们小心翼翼地移动着双脚,慢慢地从木桥上过去,心惊胆战。待他们通过后,弗洛姆打开了房内的大灯,受试者这时候才看到,在木桥下面其实有一道安全网,他们是绝对不会掉到池子里的。
弗洛姆接着又让学生们过桥,结果所有人都愉快轻松地排队走过了木桥。
可见,桥并不难走,但是学生们对待过桥的心态,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过桥的行动。由此可见,能否成功过桥的关键就是心态。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认为: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习惯于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假如把人生视为一座桥,能否到达成功的彼岸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心态。心态决定我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今天和未来。成功人士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人士则活在担忧、恐惧和自卑中,他们的悲观与失望最终让他们走向了失败。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说,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其实,他们还未意识到真正影响他们的是自己的心态。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我想,无论在哪种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都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正确的心态。
四、细节决定成败
电视剧《成吉思汗》为身居高楼大厦的现代观众展现了一个异样的历史时空:八百年前马背上的蒙古民族,是如何从一片蛮荒草原出发,征服了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一个从东欧、地中海东岸直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南海,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很难想像,他们的领袖铁木真,竟然是一个不识字的粗人,其麾下蒙古族的总人口只不过百万之数,兵力更是只有10万左右,但是他所征服的土地上,所拥有的人口总数超过了两亿,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一半。倒在蒙古铁骑之下的所有对手,无论是统治中原的金朝、占据富庶河套地区的西夏,还是中亚的大国花剌子模(领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的中亚部分、伊朗等地)、拥有条顿骑士团的欧洲联军,无一不有着比蒙古更发达的文明,他们在人口规模、兵力总数、组织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远远强于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但是,他们仍然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片甲难回。
草原上的“蛮族”是如何打败远远超过自己的对手的呢?原因有很多,而善骑射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最富有机动性的兵种,而弓箭又是作战半径最长的武器。而蒙古人是惟一既能骑马又能射箭的民族。仅仅这么一项,就足以使得当时任何发达民族的人数、技术优势变得无足轻重。
成吉思汗部队的骑射,乍看上去仅是一个细节,可最终却成就了庞大帝国的建立。这在现代科学中可以被叫做“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洛伦兹有一句被传播甚广的名言:“里约热内卢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可能在纽约导致一场暴风雨吗?”
一个极其细微的事件,有可能导致一个帝国的建立,也有可能导致帝国的灭亡,正如一个西方的民谚所展示的———仅仅由于缺了一支小小的铁钉,最终却造成了一个帝国的覆灭:
历史上“帝国亡于铁钉”之类的事件不胜枚举,比如,15-17世纪初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明王朝的灭亡。
虽然明王朝的大半军事力量被消耗在了同李自成的内战上,但是,真正灭亡了明王朝的是满洲人。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比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崛起早四十多年。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只有13幅盔甲,而且明朝也早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经略辽东时就开始筹划消灭努尔哈赤,但对满洲人的作战却从来都没有取得过战略上的胜利。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明朝都占绝对优势。据估算,那时明朝的总人口数量可能接近一亿,而清朝直到1644年入关时,八旗的总人口数也只有20多万。
导致明军的军事行动无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细小得令人诧异:衣服袖子太短!
在东北天寒地冻的天气中作战,人的手指非常容易冻僵。满洲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非常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而且满洲人还发明了一种能够保护住手指的长袖铠甲,使士兵在寒冬中依然能够自如使用兵器。而明军的衣甲却是短袖的,仗还没开始打,手指已经冻得不能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