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强 朱富强,1971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丹阳,现任教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他既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又是一个强烈的现实关爱者,努力地实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续、为天下开太平”的儒者信条。
学术旨趣:
热衷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和建构,以追求知识、探索学问为己任,愿为理念而生,而不靠理念吃饭;
把人生的主要精力都寄托在思辨的追寻之中;希望能够踏寻孔老夫子的人生轨迹: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难以企及而又是读书人不忍舍离的自由王国境界;
究诸子百家之学而成一家之言,希望能够为后世留下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探索,“为往圣继绝学”是毕生工作
学术认知:
批判性地反思当代流行的各种理论:坚信流行的理论未必正确,经济学远不是一门成熟学科;众多前沿理论并未经受实践检验,从而堤防它的滥用;
理论研究两大要求:一、思想的内省性,来自内省的观察,需要漫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需要stop to think;二、思想的批判性,源自认知的紧张,需要调节各种思想的矛盾和偏至,需要full of Puzzlement
研究思维:
热衷于理论的提出背景、研究思维及内在缺陷的反思,热衷于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分支之间在方法论、认识论以及知识论上的比较和契合,努力调节和沟通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各流派之间的互补性和差异性;
特别是将兴趣投入于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感兴趣于它们的研究视角以及提出的相应理论,并以此来审视和发展现代经济学
理论视角:
基于经典文献的耙梳和契合,形成了协调的基本研究视角,并由此展开系统探究而奠定了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探究社会协调机制演变的轨迹以及呈现的变异形态,并加以解释、预测和改进;
他提出,社会发展将从涂尔干意义上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状态演进,这也是分工半径逐渐扩大和深化以及劳动协作日益和谐的过程,其关键是分立的劳动之间的协调水平是否不断获得增进;当然,在现实的短期演化过程中,社会发展也可能发生内卷化倾向,从而使得社会发生失范、分工出现无序
主要工作:
长期以来游离于其他杂务之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文献阅读和梳理上,并努力提出并完善自己的认知和理论逻辑;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行为机理、组织运行和分工机理、财富创造和生产机理、资源配置和交换机理、社会秩序扩展和合作机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机理等。主要著作有:
1.有关协调机理研究的总体框架:
《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有关生产和分工机理:
第1卷:《有效劳动价值论:以协调洞悉劳动配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第2卷:《有效劳动价值论的现实阐释:自由发展中的异化与剥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人类行为的协调机理:
a.《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关注“人”的经济学之兴起 》
b.《经济学的硬核“经济人”之重构:探索真实世界中的“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c.《行为的社会性与文明的合作性:“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现实分析》
d.《人性认知和思维特质的文化渊源:中、西方社会的文明比较》
4.扩展秩序的协调机理:
a.《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划界:质疑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
b.《法律、道德与扩展的社会秩序:作为社会协作系统中规范的法律》
5.组织运行和分工机理:
《协作系统观的企业理论:基于协调机制演化的分析》
其中,分:
第1卷:《企业组织的起源、性质和规模扩展》
第2卷:《企业组织的归属、治理和效率探源》
6.经济学方法论反思和探索:
a.《经济学的理论思维: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反思》
b.《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思维: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
c.《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的契合:主流经济学的假设审视及发展》
d.《中国经济学的范式探索: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的适应性分析》
e.《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学界的学术精神:现状、问题、成因和发展》
扩展阅读:
1.
http://xueshuzhongren.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