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60112 180
2005-12-25

杨瑞龙教授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新近出版!

《企业理论:现代观点》,杨瑞龙主编,杨其静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提示:如果网友对本书有任何意见、建议和疑问,欢迎发到聂辉华的公开信箱(niehuihua2000@yahoo.com.cn),由该信箱负责转给作者。制度版版主将对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笔误或印刷错误的网友奖励论坛货币200元以上。再版此书时,将会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

目录:

导言 8


第一章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 12
第一节  科斯以前企业理论的发展 12
一、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 12
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16
三、马歇尔的企业理论 20
四、奈特的企业理论 25
五、其他 27
第二节  新古典企业理论及其影响 31
一、新古典范式 31
二、新古典的方法论 32
三、新古典理论的影响 34
第三节  科斯的企业理论 34
一、理论背景 34
二、企业的本质 35
三、企业的规模 37
四、科斯定理 38
五、简要评价 39
六、科斯理论之后 41
思考题: 42
参考文献: 43


第二章 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理论 44
第一节  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框架 44
第二节 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47
第三节 企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59
第四节  企业的科层安排 64
一、基于信息流传递效率与扭曲的科层理论 65
二、防止合谋是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 64
第五节   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 70
一、企业的产生:团队生产与测渡难题 70
二、委托人的特殊功能:平衡预算及激励安排 71
第六节  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融资理论 72
一、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融资理论 73
二、信号显示模型 77
三、鸟啄次序的企业融资模型 83
四、一个小结 86
第七节  对完全契约理论的评论 87


第三章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92
第一节 理解交易费用经济学 92
一、基本概念 92
二、基本思想 94
第二节 企业的本质和边界 95
一、企业的本质:一种治理结构 95
二、企业的边界:一个综合新古典交易费用模型 98
第三节 公司融资 104
一、现代公司的起源 104
二、公司融资 105
第四节 公司治理 107
一、分析框架 107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 108
第五节 评论 111
思考题: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四章 新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 116
第一节 企业的本质 117
一、契约不完全的经济含义 117
二、企业的本质:物质资产的集合 118
第二节 企业的边界 120
一、概述 120
二、模型背后的故事 120
三、GHM模型 122
四、对GHM模型的技术性批评 128
第四节 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 128
一、 Aghion & Bolton的最优证券设计理论 129
二、Hart等人的拓展 132
三、多种证券共存模型 133
四、对现有不完全契约的融资和治理理论的评论 134
第五节 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评论 136
一、总评 136
二、关于不完全契约基础的争论 137
三、其他批评 138
第六节  从完全契约理论到不完全契约理论 138
思考题: 139
参考文献 140
附录: 142


第五章  企业的能力理论 146
第一节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146
一、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认知历程:从产业吸引力到核心能力 146
二、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特征 150
第二节 对企业内生成长的理论探讨 154
一、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对企业内生成长最早的理论探讨 154
二、Penrose和Richardson对马歇尔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发展 155
第三节 知识积累和创新 156
一、知识的积累:内在化还是外在化 156
二、知识创新和管理 158
三、惯例:知识积累的载体 161
四、惯例依赖与组织扩张、模仿和创新行为 164
五、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惰性特征和动态能力 165
第四节  总结 168
思考题: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六章 企业间网络理论 170
第一节  网络与网络经济学 170
一、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观 171
二、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 171
三、嵌入理论 173
四、社会资本理论 174
第二节 企业间网络及其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比较 176
一、企业间网络的含义 176
二、企业间网络的产生 178
三、企业间网络、市场和企业科层的比较 180
第三节 三种组织形式的选择: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 183
一、经济组织选择的逻辑 183
二、资产专用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83
三、企业能力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84
四、不确定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86
五、交易频率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90
第四节  企业间网络的效率分析 190
一、企业间网络有助于交易成本的节约 190
二、企业间网络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191
三、企业间网络有助于企业形成可持续竞争力 193
四、企业间网络效率的资源依赖理论解释 194
思考题: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七章 企业家及其企业理论 198
第一节 英/法的古典企业家理论以及马歇尔综合 198
一、斯密及其缺失企业家的主流经济学 199
二、法语中的企业家理论 199
三、马歇尔综合 201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理论 202
一、门格尔的企业家理论:“资本家兼企业家” 203
二、企业家理论的两次飞跃:熊彼特Vs.奈特 204
三、米塞斯基于人类行为学的企业家理论 205
四、哈耶克等人基于知识理论的企业家理论 206
五、柯兹纳的企业家理论 207
六、一个小结 208
第三节、从新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理论到企业理论 209
一、两者的相通之处 209
二、两者的区别 210
一、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 214
二、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器 215
三、企业是替代了市场还是拓展了市场? 216
第五节   创业理论 218
一、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 218
二、企业家的融资问题 220
三、其他重要的研究 221
思考题: 222
参考文献: 223


第八章  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 226
第一节  LMF的新古典理论 227
一、LMF短期均衡分析  228
二、LMF长期均衡分析 232
三、对LMF新古典研究的其他结论 235
第二节  LMF的产权经济学理论 236
一、问题的陈述 236
二、视野问题的模型论证 236
三、模型的扩展 238
四、产权学派的其他观点 241
五、产权学派对LMF外部融资的研究 242
第三节  关于LMF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 243
一、Hansmann对LMF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 244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在LMF中的应用 248
第四节   Dow关于LMF企业治理理论 250
一、关于LMF的界定 250
二、对主流企业理论所怀偏见的批评 251
三、为什么LMF罕见 252
四、与Dow相近的观点 254
五、Dow对LMF研究的方法论特色 254
思考题: 255
参考文献(前加*的为必读文献): 25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4 0:54: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25 19:59:00

导言

企业是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细胞,自然也就是经济学研究最受宠爱的对象,而且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被大量的讨论。只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们习惯于将企业视为一个外生给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函数Y=f(X),即一个能够自动地根据边际原则来决定要素投入(X)和产品产出(Y)的“黑箱”;而且,也只是市场这个巨大海洋中的一个原子。与此同时,关于企业到底是何物、谁拥有它、谁管理它、如何被管理以及如何被组织等等问题,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被经济学家们严肃地思考过。的确,我们可以辩解道,“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得一个最小的概念性工具(a minimal conceptual apparatus),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1]。不过,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工具以便我们可以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将组织、制度等问题纳入到经济学的范畴之中。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才被一个刚20岁出头的年轻人打破。这个人就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Coase,R.H.1910--)。

1931年,当时还是商学本科生的科斯有机会带着“产业纵向与横向一体化”课题到美国一些汽车公司去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在市场中为什么企业这种组织会存在?科斯很快给出了一个天才性的答案,并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企业的本质》[2]一书。在这开创性的篇论文中,科斯指出,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因此将某些原本靠市场协调的交易一体化于某个统一“权威(authority)”之下就可节约这些成本;只不过这种一体化的程度,即企业的边界还要受到“组织成本”的制约。正是这个后来被命名为“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概念的引入,使得我们获得了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因为我们第一次能够将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即用经济学特有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去思考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的本质、内部关系等。这无疑是经济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并且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企业理论(the Theory of the Firm)”和“制度经济学”也由此兴起。不仅如此,科斯在该文中也为企业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范式:

1、以“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强调各种社会组织的“契约性”本质,而“企业”的本质就在于它是靠权威(authority)和科层制度(hierarchy)来指挥协调资源配置的契约组织。

2、强调交易组织方式的选择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或者说,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是组织/制度发生和演进的动力所在。

3、在企业—市场的两分法下通过对“在企业内部生产,还是从市场购买”,即“生产还是购买”(make-or-buy)的探讨来研究“一体化”(integration)问题,并由此确定企业的最佳边界。

事实上,上述范式中也就指出了现代企业理论所主要研究的三个方面,即企业的本质、企业的边界、企业的组织与制度安排,从而区别于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和其他先前的理论。在这个范式下,企业理论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研修群体巨大,研究成果异常丰硕的经济学领域。遗憾的是,(至少据我们所知)至今为止在国内外都还缺乏一本系统而全面介绍企业理论体系的教科书。鉴于此,我们尝试着编写了这本书,试图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企业理论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力图把握企业理论最新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就将本取名为“企业理论:现代观点”。由于企业理论已经发展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领域,其中的流派和分支很多,因此我们决定沿着该领域发展的历史来介绍其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使得每一章的主题鲜明,而且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科学态度:一方面,绝大多数科学的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只有对前人工作的大胆怀疑才推动了科学的进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科斯之前关于企业的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斯密的分工理论展开的。这些研究并不乏深刻的见解,而且有的还很接近于现代的企业理论的观点,比如马克思关于工场的分析中对权威的产生和集体(团队)生产力的论述。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强有力的工具来系统地剖析企业。作为对照,本章随后重点介绍了科斯对于企业理论研究的革命性贡献。

在《企业的本质》发表三十年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把聚光灯投向了科斯所撕开的那个窟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箱”中的那些信息不对称而又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那些人(比如,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雇主与雇员)。一个以如何设计契约和制度来约束和激励代理人的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由此兴起,并且成为了研究企业内部关系的主要工具;企业的契约观从此开始得到了普遍认同。契约经济学由此诞生,并且近些年正在从简单的“单委托人-单代理人-单任务”的研究发展为对“多委托人-多代理人-多任务”的研究。我们将在第二章中介绍这些内容。然而,这个“完全契约理论”(the theory of complete contracts)的分析框架围绕着“剩余控制权”而展开,并且延续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当事人具有完全(或充足)理性的假设,从而使得我们不仅无法理解企业的内部其他契约安排,而且也无法区分企业的契约关系与一般的契约关系到底有何不同。

第三章介绍的是以Williamson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及其企业观。该学派几乎与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同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后者不同,Williaomson等人注意到,科斯思想的精髓是对交易费用和契约不完全性(incomplete)的强调,只不过科斯本人并没有把其中的成因和影响完全讲清楚。随着“有限理性”(bonded-rationality)、“专用性投资/资产”(specific investment / assets)概念的引入,如何防止“敲竹杠”(hold-up)和节约交易费用就成为了理解交易方式安排(包括企业)的关键,从而揭示出不同性质的交易要求与不同的交易组织方式(市场、双边治理,三边治理,企业,政府等)相适应得规律。然而,这种分析框架也使得交易费用经济学难以对企业内部的关系,尤其是权利(rights)/权力(power)关系进行有效分析,虽然它承认组织中权利的重要性。此外,它还未能很好地说明企业权威的来源,从而就难以充分说明为什么交易在企业内发生就可以大大弱化信息问题和敲竹杠问题,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上述问题,Hart等人在继承了契约不完全的思想并延续了对“专用性投资”关注的同时,提出了“剩余控制权”(control of the residual rights)的概念,并指出在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剩余索取权”才是理解企业的关键。因此,如何配置剩余控制权就成为研究的中心内容;这样的理论也就被我们称为“不完全契约理论”(the theory of incomplete contract)。又由于Hart等人坚信“剩余控制权”天然地来自于物质资产所有者,或者,物质资产的所有权是权力的最终来源,所以该分析框架也被称为“(财)产权理论”(the Approach of property rights)。在此基础上,有产生出新的企业融资契约理论。当然该分析框架也有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先验性地认定企业中控制权的基础是非人力的物质资产所有权,并且今年来遭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这些都是我们将在第4章中向大家介绍的内容。

上述4章就构成了当前企业理论的主流。显然,贯穿于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的纽结(the nexus of contracts);企业的效率在于选择的恰当的契约形式来控制和激励企业的参与者;而且通过“制造还是购买”来确定企业的最优边界。虽然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企业的契约性,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性。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仅仅靠节约“交易费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它还必须有能力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商品(包括劳务),而且后者可能还更为重要。这就引发了“能力理论”(the capability approaches)的发生(第5章)。

与此同时,主流的企业理论遵循科斯的“企业-市场”两分法,把企业间的关系主要定性为竞争关系。然而,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还有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些介于企业契约和市场契约之间的、参杂着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便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企业间网络。现在,一个基于“市场-网络-市场”三分法的“企业间网络理论”(networking approaches)也就成为近些年来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第6章)。

除此之外,主流理论关于“制造还是购买”的逻辑中企业已经存在,需要被研究的只是企业的最优边界。换句话说,主流企业理论并没有很好地研究企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随着创业活动在全世界的有一次兴起,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就成为各国经济学界当前研究的一个新焦点。那个一贯强调企业家作用和市场过程的奥地利学派自然就跳入了我们视野之中。只不过,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一部分,我们是要从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本质、以及考察企业家如何通过恰当的契约和制度安排来吸纳外部资源从而创立并发展企业等问题(第7章)。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第8章),我们介绍了劳动管理型企业(Labor-Managed Firm,LMF)。虽然LMF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曾经在新古典的框架中也被激烈地讨论过,但是在此我们将把它置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用新的分析工具,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它。

总之,我们希望沿着企业理论发展本生的历史脉络,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企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最新发展,以便我们能够在比较好地了解企业理论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把握其未来发展的方面,从而使我们今后的研究真正具有国际前沿的视野。我们也非常希望在潜移默化地中培育起科学的怀疑主义精神,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




[1] Mas-Colell, Anderu, et al. 1995, Micro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27。

[2] []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momica.1937,vol.4, 386-40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5 20:00:00

后记

近三十年来,对企业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学术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对企业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领域:以研究企业的市场行为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研究企业本身性质和内部制度安排规律的“企业理论”。以研究企业的本质、企业的边界、企业的内部组织与制度安排等重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理论是由科斯(Coase)所开创的。之后,在契约的视角下形成了主流的企业理论。由于企业理论和管理学联系非常紧密,管理学家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企业理论的研究领域中。同时,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奥地利学派、劳动管理型企业等非主流的企业理论流派也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环节。我国的经济学者开始引入国外的企业理论,以便从经济学的层面上给出一般性的解释,进而提出改革设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非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我国经济学者尝试着探讨一些更具普遍性的企业问题,比如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最佳契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等等。

尽管随着国外企业理论方面的文献在国内的出版以及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用现代企业理论来解释我国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介绍大多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尚缺乏一本系统、全面介绍现代企业理论的教材。本人长期以来从事制度经济学与企业理论方面的研究,我指导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大多集中在企业理论。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我们积累了相对较多的有关企业理论方面的文献,同时在企业理论的若干方向上也发表了一批被学术界评价较高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可能组织在企业理论的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前沿水平的作者来完成这本著作。该书既可以成为那些研究现代企业理论问题同行的参考书,也可以成为大学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高年级以及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由我担任主编,主要负责本书逻辑体系的设计、篇章结构的安排、研究工作的协调以及最后的修改统篡。杨其静博士作为本书的副主编,协助我进行全书的修改定稿。周业安博士对本书体系结构的安排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意见。除了本人参加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外,全书其他各章都是由我指导的已毕业或正在读的博士生承担的。看到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这是我比完成本书更高兴的事。各章的承担者如下:导论:杨瑞龙、杨其静;第一章:邢华、钟正生;第二章:聂辉华、杨其静;第三章:聂辉华、杨瑞龙;第四章:聂辉华、杨其静;第五章:刘刚;第六章:杨瑞龙、冯健、朱春燕;第七章:陈海威、杨其静;第八章:卢周来、杨瑞龙。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子项目“企业经济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其中第6章“企业间网络理论”是由我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化条件下的企业治理结构创”(项目批准号:01ASL008)的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第5章与第7章中的相当多内容讨论知识管理与公司治理及企业竞争力问题,这是由我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治理结构安排”(项目批准号:70472067)的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

尽管出版该书是期望为对现代企业理论感兴趣的的同行及学生提供一本可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准确了解现代企业理论发展脉络和前沿问题的著作,但限于对相关文献把握可能还存在不足,也可能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比较肤浅甚至可能存在偏差,所以本书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或缺陷。我们诚恳地希望同行们不吝赐教,以便在今后的修订中得到提升。我们希望借助这本现代企业理论的著作,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者之间、学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在推进我国的企业理论研究同时,更好地让企业理论为我国的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

杨瑞龙

2005年6月初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5 20:21:00

呵呵,今天买了一本这书,感觉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很精练,直觉告诉我这也许

会成为未来国内主流企业理论教学的经典教科书。

提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留一个邮箱方便给大家提建议或问题咨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5 21:44:00
如果真像nie版主所说的,真该买本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5 22:17:00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国的经典教科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