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g 发表于 2009-11-26 09:44 
季刊的漏洞就在于没有刊号,学校年轻老师赶着评职称,好的文章都是先投经济研究失败再投季刊,你说别人选剩(一审、二审)的给你会有多少漏网之鱼?
同时季刊的审稿制度也是莫名其妙,只要是通过一审就可以当审稿人。。。也就是说一些硕士生、本科生,只要通过一审就可以审别人的稿件。先不说水平问题,这个行当的职业道德对于学生的约束等于0,学生直接可以拿着你投过去的电子版稿件,直接抄袭。他不怕,事情搞大,最多拍拍屁股去企业。所以,季刊的审稿水平不高,而且你投的时候有风险。聂辉华的帖子上说他同事就是被这样抄袭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没说哪个杂志)。
林毅夫老大17大还跟温家宝密谈,他的能力想在哪发文章都可以。他的关系主要是别人托他发文
季刊经常找学生审稿,这个我是知道的,特别是CCER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可能是季刊最重要的审稿人群体。季刊喜欢找学生审稿,不是没有道理的,学生审稿往往比较认真,而且比较守时,引起的争议相对小。所以,他们宁愿找学生审,也不愿意找已经工作了而且有较多发表记录的学者审稿,这个是他们的主编说的。
可能你对学生的水平不放心。但现在硕士和博士的理论水平以及对文献的掌握,特别是名校的,已经超过国内大部分博导,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坐在下面审这些学生的学者,大部分比这些学生更外行。这是北大另一个大牛人说的。
我始终觉得审稿人不是决定杂志质量的最重要一环,编辑的学术素质才是关键。好的编辑需要把合适的论文送给合适的人去审稿,胡乱抓人审稿,完全不管研究领域,还不如不要审稿人。另外,编辑最好是一定领域内具备较高学术修养,对于审稿中发生的意见分歧,他要具备鉴别能力,有能力去审阅审稿人的意见。最后,编辑部还需要组织和管理好审稿流程,不要随意把稿子扔给审稿人就完事,对于拖延审稿周期的要适时催促,要对投稿人负责,不能审过大半年最后告诉你找不到审稿人了。
一个杂志要真正办成一流,我认为一个好的办法是找十来位不同领域尚在学术前沿的知名学者,由他们担任副主编。主编收到投稿后,筛选后交给相关领域的副主编,然后副主编从审稿人库中推荐合适审稿人,最后录用与否的决定由副主编和主编共同决定,审稿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国外不少刊物都是这样的,他们的副主编很多是要干事情的。国内杂志搞了很多挂名的编委,完全不管事。管事的是编辑,而编辑多数不是真正的学者,没多少判断能力。我说季刊审稿相对规范,就是说他们的流程最接近这种模式,但还是不够,副主编数量只有两个,难免有时候会出现不懂行的情况。不过,即使这样,也还是不错的,反正我已经多次听人赞过季刊,在审稿人给出外行性质的负面意见后,主编或者副主编帮他们主持了公道。
林在季刊上发的文章远少于经济研究,当然大部分不是林亲自动笔写的。你认为是季刊上的林的文章是靠关系发出来的,反正我是不大认同的。当然,或许你和CCER的关系走得比我还要近,知道很多我辈无法知道的内幕,那就另当别论,我只能洗耳恭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