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苦行者 发表于 2018-2-28 20:22 
朋友你好!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朋友并没有认真的看,至少并没有一边思考,一边看。
  第一,我们来看 ...
第一,我们来看看你说的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当然,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稳定。
  而在我的论证中有这么一句“ 假设1:ZF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1克黄金,且无论是持有黄金还是纸币都可以向ZF自由兑换。”这句就表示,在假设1下,ZF发出的纸币是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这就是真正的金本位制,而非金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我也清楚。可以分为金币本位,金块本位(生金本位),金汇兑本位(以黄金为锚发行纸通货),以及金汇兑本位的国际加强版----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你的提义本是经济体系运行的设计,我无意就货币本位制方面跟你交流。但楼主当你提到“假设1:ZF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1克黄金,且无论是持有黄金还是纸币都可以向ZF自由兑换。”这句话时,本身就已经是在讲金汇兑本位制了。以纸币锚定黄金进行商品间的交换。
第二,“你说你的第二段,可以看作金银双汇兑本位制(虽然你是以三种金属为代表)。”这句话可以看出,朋友搞混淆了。
      朋友你没有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ZF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的1单位锚(规定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组合为1单位锚。请注意:是三种商品以规定的数量比例构成的整体才是1单位锚,不能拆分),且无论是持有锚还是纸币都可以向ZF自由兑换。
      简单地说,在假设2的货币制度下:规定为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组合为1单位锚,那么1单位纸币就等于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无论你是持有1单位纸币,还是持有1单位锚(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的组合)都可以找ZF自由兑换。组合的比例是不能变的,也不能拆分的。
      正是因为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三者组合到一起才是1单位锚,且不能拆分。所以这还是等同于金本位,只不过是由铜、铝、铁三者来组成了锚,代替黄金。这与曾经的复本位货币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假设2中只有一种纸币,且铜、铝、铁三者之中的任何一种,都与纸币没有任何锚定关系。但曾经的金银复本位是两种纸币,且金和银都分别于各自的纸币具有锚定关系。所以假设2与曾经的复本位是不相同的,这一点请注意。
   
 关于上面这段我可能没讲清楚,历史上金银双本位制也分平行本位,双本位,跛行本位。其中金银比例固定兑换的形态本质上也就是你的三种金属的比例,且金银双本位下金银做为通货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跟你的上述描述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区别不大的。
第三,朋友没有搞清楚帖子中前三个部分的意义。
第一部分是为了论证:商品本位货币制度是为锚的生产建立恒定不变且始终为正的利润基准。
第二部分是为了论证:组合成为锚的各种物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之和始终等于1单位货币
第三部分是作出了一个推论:在假设2这种制度下,自然而然的在生产体系中产生了一个“中继站”结构。
我们当下的经济体系的运行,本质就是以GDP为锚发行货币进行商品交换。随着商品的增加(你可以看作是正的利润的增加),货币存量也相应进行扩张。
当下的有效需求商品产出的不同组合也可以看作1单位的货币锚。例如1单位人民币锚定:0.1个鸡蛋+0.1个土豆+0.1克牛肉......。
当下的GDP商品产出,在其最终形态进入市场交换前,其本身也就是你的所述的“中继站结构”。例如一件100元棉衣,其前端生产链可以是(30元的棉花利润产出+50元的棉线纺织利润产出+20元流通成本利润产出=100元市场价格产出,其中棉花,棉线就是你所述的中间站)。
但当下这种形式和楼主你的中继站的形式区别就是于:可消费与不可消费的区别。
我知道朋友还有一个误会。朋友你可能认为,锚的生产既然有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利润,那么生产者岂不是都来生产锚来了?然后锚多了,纸币也就多了,自然就会通胀,对不对?
但实际上朋友你误解了。锚的组成物本身就是生产链条的中间物品,要想生产最终产品,就需要消耗这种中间物品,消耗中间物品,就会减少锚,那么纸币也就自然减少了。比如,当汽车的价格贵了的时候,人们生产汽车的利润就比生产锚的利润高,而生产汽车又需要消耗铁、铜等中间物品,纸币就会减少。
当你把中间产出(如铁,铜等)的价值产出计入到终端商品产出(如汽车)时,那么本质也就是和当下的以有效商品产出的GDP为锚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
  
 所以呢,在假设2制度下,通胀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通胀就意味着生产最终物品的利润更高,人们就会跑去生产最终物品,而生产最终物品又需要消耗锚,纸币就会变少。
   当然,通缩也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通缩就意味着生产最终物品的利润低,人们就会回到锚的生产中去,从而增加锚,纸币就会增加。
当下经济体系中,货币相关的人民币制度有明确表明:货币的发行背书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之所以有当下170万亿的货币存量却匹配少量的80万亿的商品产出,其原因是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的无序扩张与央行调控与管理的失职。
退一步讲,即例是你的描绘制度,货币的发行也依然是建立在央行形式的货币体系下的。你怎样保证央行的货币不超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