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云轻
一枚既理性又感性的80后管理学女博士
现就职于世界500强央企,从事
数据分析
热爱旅游、看书和长笛
相信努力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选择
本人博士毕业已经两年,从当时看着师兄师姐找工作,再到自己就业以及两年间师弟师妹找工作的现状,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本人毕业于四川某985,21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现就职于位于世界五百强的央企,从事数据分析相关工作。
对于博士找工作情况,首先还是从我了解到的现状谈起。提起博士,大家似乎对这一学历充满了膜拜之情,尤其作为一枚女博士,更是让大家看做“第三类人”充满了好奇。
而身在其中的我们,却是觉得在这个耀眼的光环的背后,有着他人所不为人知的太多艰辛,因为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读书生涯中,恐怕读博期间是最痛苦压力最大的一段学习经历。对于博士找工作,大多数人都认为有着这样的光环,难道还发愁工作吗,肯定有一堆的offer等着我们来宠幸吧,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毕业于2015年,在我毕业之前,我看着我的师兄师姐找工作还相对顺利,他们基本清一色的将简历投到了高校,只要在校期间成果不错,表达流畅,一般的2本高校很多还是向他们投来了橄榄枝,并且学校都能提供编制。因为在省会城市,一般的高校已经不再提供大笔的安家费了。
如果你愿意选择去西北、贵州或是广西地区,那里不仅能提供几十万的安家费,有的还能提供一套住房,听起来还是感觉很不错的。因而当时在我的认知里,高校虽然待遇一般,但是各方面条件很好,又有寒暑假,可以继续做科研,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和我同宿舍的一个师姐,她算是一个特例,因为不想再做研究而在毕业的时候选择去了银行,我当时还有些不解,现在想来这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到了博士三年级的时候,我也开始面临就业这个问题。
似乎这就像一个思维惯性,我所有的简历都投向了高校,开始我的面试之旅。为了能找到工作,于是我开始广撒网,只要是高校,不管学校如何,我都投了简历。陆续开始收到学校的面试,带着简历,带着满满的自信,去开始面试和试讲。好在读研和读博期间,都有过当讲师的经验,所以讲课不是问题。
但是经过几个学校的面试后发现,现在学校的要求提高了,一是更倾向于要男博士,二是更看重海归博士,三是需要有SSCI或SCI的论文。像我们这样的土鳖女博士已经没有太多优势了。不过运气不算太差,一个二本院校的二级学院还是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但就在这个时候,面试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某重点财经院校的会计女博士,就是这个相遇改变了我后面的诸多想法。
这名会计女博士,简历可以说相当漂亮,海外留学背景,本硕博专业一致,正是现在各大院校所需的财会专业,科研成果丰富。她当时和我聊天说起,她其实根本不想进高校,而家里人觉得,又不靠你养家,去学校当老师又轻松又有假期多好。但是在她看来,她的师兄师姐基本都进了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财会专业进高校只是当老师,确实浪费了。
更现实点说,几年后,大家同学聚会问起收入,人家都是年薪收入几十万,而我一年只有几万,太丢不起这个人了。她的这个想法,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大家不是都认为高校很好吗?或许是专业不同,但同样作为商科专业的我的师兄师姐似乎没有谁告诉我,企业或许金融机构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后来和她的聊天中,知道我的专业后,她推荐我投简历到现在这个单位试一试。我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了简历,但看到只招3人,确有近3000人投简历这个情况下,就在第二天我毫不犹豫的撤回了简历。一是觉得我不是相关专业,二是自己真的没有自信能进这样的企业工作,所以索性撤回。
可是没有想到就在简历撤回的当天,单位人董部的老师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询问相关情况和原因,认为一个博士怎么投了简历又撤回了呢。知道我的顾虑后,这位很好心的老师,直接让我去公司面试。
就这样经过了多次面试,和一段时间的实习,我就留在了现在的公司工作。而给我抛来橄榄枝的学校,我最终委婉拒绝了。因为我深刻知道,尽管进入这个企业估计和我的专业不是那么相符,但是能重现开始一段工作学习未必不是一个好事。更重要的是单位离家近,收入远远高于在学校的待遇。
进入单位后我才知道,这样的单位能进来确实有一定的幸运成分,如果我选择放弃可能终身都不会有机会去体会在里面工作的感受,而学校在将来的某一天我还有可能回归,本科不行专科院校还是可以的。于是毫不犹豫的签定了所有的就业相关手续。
当我回到学校把这一切告诉我的导师和同学们,他们都非常意外的惊诧,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企业真的很好你是怎么进去的,是不是家里有关系。其实我当时就在想,我只是给了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没有任何关系,而很多时候你们的思维都局限在了高校。
现在博士毕业,博士们大多数更愿意选择去高校和科研院所,或是因为形势所限继续攻读博士后,而更多的仿佛是形成了思维的惯性。而身在高校的作为“青椒”日子,确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