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年?三十而夭日!
中国建筑寿命五十年罕见,三十年普遍!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已建成各类建筑物达400多亿平方米,并每年以5亿多平方米的规模扩大。由于管理不当,我国设计寿命为50年的建筑物,实际使用寿命仅为30年,造成了资源浪费,直接把我国推向“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地位!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欧洲其他国家,住宅普遍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美国住宅平均使用年限也接近五十年。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占GDP总产值的17%以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将是最大的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重新定义好建筑的标准!
国内建筑“三十而夭”很普遍
一则楼宇“成功实施定向爆破”的消息背后,几乎都是一段建筑“短命”史。譬如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满打满算也只有15年,离重要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需达100年的要求相差太远。还有极端的例子,重庆市一幢名叫隆盛大厦的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有6个月时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伟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建筑“短命”已非个案,而是相当普遍。相对于“短命”的高层建筑,民用住宅的寿命也短得可怜。至于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屡见不鲜。此外,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更加令人担忧。目前在役的混凝土桥梁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