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个人18年的职业生涯当中,平均会有13.5次变化,差不多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改变。这么频繁的经历变化,对很多人来说都会面临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容易让我们迈入履新的陷阱,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知乎上有人问:
入职新公司不到10天,就有离职的冲动是为什么?
题主是一名程序猿,毕业后在一家安逸的上市大公司做了差不多两年,工资偏低但是轻松从不加班,最近跳槽到一家创业型小公司,感觉好难融入这个团队,内心有股很大的压力和寂寞感,有时也特别无助,同事都很忙,业务上的疑问常常得不到解答。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想问这样是不是有些过激了?
其实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工作岗位的变换,可能是换工作,职位晋升,也有可能是调到其他部门。如果用18年的工作时间来做个统计,我们平均每人会遇到4.1次晋升、1.8次部门转换、3.5次跳槽到新公司,以及1.9次调换到新的业务单位和2.2次更换工作地点。
把所有这些变化加在一起,每个人18年的职业生涯当中,平均会有13.5次变化,差不多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改变。这么频繁的经历变化,对很多人来说都会面临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容易让我们迈入履新的陷阱,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常见的履新陷阱有哪些呢?
第一,固守一技之长
你用某种方法在之前的岗位上获得了成功,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运用到新岗位中,这会带来大量的问题。就像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锤子,你看谁都会是一个钉子,见到谁都会想要去敲。固守一技之长是履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必须行动”的思维
来到新岗位或接手新工作,必须得干点什么让它变得不一样,不然自己的价值何在!
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讲的是萧何与刘邦是一对非常有作为的搭档,他们分别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曹参和汉文帝刘恒。
曹参作为新丞相,上任后什么都不干,有人就向刘恒告状。刘恒把曹参找来质问:“作为丞相怎么能什么都不干呢?”
曹参反问道:“您觉得我的水平有萧何高吗?”
刘恒说:“还是差点。”
曹参继续问:“那陛下觉得您的水平比高祖如何?”
刘恒就说:“肯定不如高祖。”
于是曹参解释道:“既然如此,他们定下的规矩,我们只要照着执行就可以了。”
之于我们也一样,新接手工作时,不要轻易做出重大改变。
第三,设立不现实的期望
如果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设立目标,很可能与现实脱节,整个团队都会陷入混乱和恐慌。
第四,试图做得太多
很多人有“救世主”的心态,这件事不对,我要管一管,那件事不合理,我要改一改,设定的方向太多,结果导致公司乱成一锅粥。这就像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瓷器全都打碎了。
第五,带着正确答案履新
还没有开始真正做事就有了预设的答案,想当然地指手画脚,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第六,精力投入有误
许多人都把自己定义为解决问题的专家,所以来到新岗位,学习得最多的竟是专业技术。自己成为专业人士后,只顾埋头干活,根本不去管团队的氛围,不去管团队的关系,也不去管团队内同事的离职率。个人主义的气息太过浓烈,就忽略了团队的强大力量。
第七,忽视横向关系
一般而言,我们很重视纵向关系,我们重视领导,重视下属,但平行关系往往被忽略,部门之间、平行团队之间就可能配合不到位。
一旦不小心落入了以上陷阱,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还不了解情况,就开始瞎指挥,团队成员因为排斥、抗拒,所以士气低落,进而影响业绩,业绩难看又导致大家质疑你的能力,然后你就会更加拼命地指挥,进而导致大家更讨厌你。
有没有可能将上述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呢?
如果你加入之后,首先注意跟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详细了解各种状况,在一个关键点上发力,做出业绩,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再做事就会更加顺手。再获得下一个成功也会更加顺利,自然而然就步入了良性循环。2
履新之初,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步,做好心理建设,不打无准备之仗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分界点。比如,可以举办一个小小的仪式,把亲朋好友都请来,让大家一起见证“与旧生活说再见,与新生活说你好”的瞬间,这样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建设。
其次,评估自己的弱点,找到自己的问题偏好。
问题可以分为三类:技术性问题、政治性问题和文化性问题。
技术性问题包括财务风险管理、产品定位、产品或服务质量、项目管理系统等;
政治性问题包括员工士气,与客户的关系,与分销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与研发、营销、运营部门的关系等;
文化性问题包括公平、成本意识、客户关注点、持续改进、跨部门合作的问题等。
评估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一些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比如,你可能是一个非常关注技术的人,或者你可能是一个不太关注技术,只关注文化的人。通过这样的评估,你会很好地知道自己的盲点,也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弥补弱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当心你的优势。你的优势很可能成为你在新工作中最大的阻力,所以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优势,要关注更加全面的文化、政治和技术问题。
你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重新建立新的工作网络,格外警惕“拖后腿”的人。
我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你在这儿干根本没希望,还是另谋高就吧。”
这就是拖后腿的人,其中可能包括的你的朋友、亲戚、家人、同事。他们会努力把你往回拉,这种惯性力量会阻止你去探索和适应新的环境,会以曾经舒适区的工作来诱惑你,使你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警惕这些人的同时,你还需要请支持你的人给出好的建议,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和帮助。
第二步,加速学习: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克里斯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他加入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任务是质量改进。刚开始他就急着着手改进工作,总是指责团队成员做事方法不对,结果导致离职率上升,团队效率也开始下降。他只好拼命工作,越干越痛苦,但是团队成员却越来越讨厌他。一不小心,他就掉进了我们所说的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老板把他叫过去谈话:“我请你来,是让你改进质量的,不是让你把一切都搞砸的。你整天指责他们,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之前只用了一点点的预算,就做到了今天的样子。你知不知道他们为实现这件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是什么?这些你都研究过吗?”
克里斯惊呆了,他发现自己之前做的所有研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用自己的优点去挑战整个团队的缺点,而从来都没有问过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团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一家公司能够走到今天,即使捉襟见肘,也能持续不断地生产产品,原因是什么?它为什么还能够生存下去?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很多人到了新岗位上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就像一个人对着消防水管喝水,水龙头打开,大量的水流入,你会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口,导致大量的水白白流走。
面对大量信息扑面而来,我们必须把学习视为一种投资。唯有经过了熟悉和学习,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损害公司的利益。
步入新岗位时,有很多人都急于做事,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你应该去和老板争取一段时间来了解和学习,这其实就是工作中投资的一部分。
有三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关于过去的问题、关于现在的问题、关于未来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过去的问题。
例如,关于过去的业绩:
这个组织过去的业绩怎么样?
组织里的人如何看待他的业绩?
我们的目标是怎么设定的?
这些目标是不够,还是过于野心勃勃?
是否使用了内部或者外部的参考基准?
采取过哪些措施?
哪些行为是我们鼓励或者阻止的?
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会发生什么?
还有关于过去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曾经采取过哪些方式试图改变?
效果怎么样?
哪些人对于塑造这个组织非常重要?
这些都是关于过去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家公司的历史,弄明白这家公司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第二类问题是关于现在的问题,也就是公司的现状。
例如,
目前公司的愿景和战略是什么?
公司目前的流程是什么样子的?
都有哪些人在工作?
哪些人能力强,哪些人能力弱?
每个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公司现在潜伏着哪些可能的危险?
哪些领域是我们能够产生突破的?
第三类问题是关于未来的问题。
在未来的一年当中,还有哪些有发展前途的机遇没有被利用?公司需要获得哪些资源才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机遇?
这三类问题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公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答案:内部和外部。
内部信息包括研发运营人员、销售、采购等,以及外向型员工和资深员工。你可以单独约谈他们,或者观察他们的工作状况,甚至在私底下和他们一起吃饭,建立感情。
还有就是从外部获取信息,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外部的分析师。对于来自外部的信息,可以使用结构化的学习方法,设计每个人的问题,然后对这些答案进行对比。不同于闲聊,一旦对问题有所设计,就说明问题针对的方向和目标都是很明确的,这时候就更有利于发现其中的矛盾所在。
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