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8-3-11 15:47 
其实,大部分老北京人都早已有房子住了,即使由于家庭人口的增加或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所想购买的房子也 ...
再给你举个例子: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老家是某边远省份的某小县城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已经打拼8年了。在某IT公司从事程序员的工作,每月到手工资为1.2万元,打拼8年,已积攒了60万元存款。
1、该大学生某次逛商埸,看到商埸内有一种贵州茅台酒,原价2万元一瓶,现在降价促销,只要1万元一瓶。你认为,这位大学生会对这1万元一瓶的茅台酒产生购买欲望吗?
分析:
(1)从绝对购买力来说,这位大学生是买得起这瓶酒的,因为他有60万的存款呢。
(2)但是,这位大学生如果没有非常特殊情况(如为了升职想讨好上司,为了举办婚礼等),通常是不会产生购买这种茅台酒的欲望的。这位大学生平时与同学、朋友聚会时,也可能喝点酒,但通常只会喝每瓶价格在100元以下的酒,而通常不会喝1万元一瓶的酒,即使贵州茅台酒的味道再好,也不会喝。原因就是1万元一瓶的酒的“效用-价格比”太低,一瓶酒,几个老同学一人一小杯就喝完了,而要花去整整1万元,对这些外地到北京来打拼的大学生,1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2、这位大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对1万元一瓶的酒产生购买欲望,但是,对北京动辄价格数百万元的房子却可能产生购买欲望。因为他要留在北京,他不想回到他老家那个边远省份的小县城去。他所学的IT行业的程序员的专业,也许在那个边远省份的小县城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也不可能拿到每月1.2万元的工资收入,当然,留在北京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好处。所以,他必须在北京买房,这对他来说,是“百年大计”。
(1)北京二环以内的房子,这位大学生是不敢想的,因为那儿的房价绝对超过了他的购买能力。所以,他
对北京二环以内的房子不会产生需求。
(2)如果他发现五环附近的房子他有可能买得起,他就会关注五环附近的房价。所谓“买得起”,包括两个方面:A。他积蓄的钱能够付得起买房的首付和相关税费吗?如果不够的话,他还可以考虑父母能否给予帮助,或者能否向亲友借一些钱;B。他今后每月的工资收入,除了留出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是否够还“房贷”和其他借款?为此,他可以将今后必要的生活开支压缩到最低。如果经过计算,五环附近的房子他可能买得起,他就可能对五环附近的房子产生购买欲望,即
对五环附近的房子产生需求。
(3)如果这位大学生发现。他连五环附近的房子都买不起,那末,他可能将眼光转移到通县、河北燕郊这些地方,当然,其条件是这些地方离北京他上班的公司所在地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他每天可以坐地铁或公交上下班。这就产生了
对通县、河北燕郊等地房产市埸的需求。
你不是认为高房价是因为需求增长而产生的吗?那末,需求又是怎样来的呢?
需求就是购买欲望的总和,就是从
“买者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转化而来的。
买者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
买者的购买欲望→
市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