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是陈志武的一本新书。这个“新”字是就其出版日期来说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是由作者过去的几年间发表在各类财经报刊上的文章改编而成的。这本书封底的标价是39.80元,卓越网打五七折,售价是22.7元。上市不到半年就打了这么大的折扣,对于一本畅销书,可见其时效性和新颖性的丧失。而《货币战争》这本书上市两年多了,卓越网上的折扣也才到六五折。如果你能找到2005年到2007年的一些《证券市场周刊》和《经济观察报》,再买《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纯属多余。
《金融的逻辑》总共二十二章内容,分了五个部分,分别讲述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各章都是独立成文的。阅读可以不分先后。
《金融的逻辑》出版之后,便有人拿它与《货币战争》相比较。《货币战争》的出版引起过很大的争议。推荐阅读的人很多,很多人把这本书当作了解经济学的入门书籍。当然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反对者普遍认为这本书写得不够专业,好像在写小说。《金融的逻辑》的出版也带来同样的争议,只不过当初推荐《货币战争》的人是站出来反对《金融的逻辑》的,而当初反对《货币战争》的人站出来为《金融的逻辑》摇旗呐喊。两本书的内容都是分析中外经济金融发展史,为中国提出发展金融的战略。只不过,二者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货币战争》把国际金融业比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在这个战场上几乎是毫无经验、弱不禁风,因此我们应该严格控制我们的金融系统,防止国际金融界阴谋家们的魔爪。最后,作者提出了大量储备黄金的战略,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金融的逻辑》则认为英美等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都要归功于金融的发达,而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落后,除了科技等方面的落后,还因为儒家思想束缚下的理财之道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因此作者主张放开民间金融,提倡借贷消费,并藏富于民,这样既有助于国力的增强,也有益于加快民主进程。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作者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隐性的价值交换。比如“养儿防老”、“礼尚往来”。父母养子,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孩子是父母防范未来风险的金融工具。“礼尚往来”也是,由于生产水平低,单个家庭难以承受事故导致的大笔支出,因此当一家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大笔支出的时候,亲戚邻居就会“送礼”使其度过突发事故。当然这“礼”不是白送的,当别人遇到同样的事情的时候,这家人应该回送礼金。这种“养儿防老”、“礼尚往来”实际就是现代金融制度产生之前的传统“金融”制度。但是这样的“金融”制度限制了人们价值交换的范围。因此需要现代的金融制度取代之。
同样,封建国家的理财思想是大量存储金银。金银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尺。建国之初,总是努力积攒黄金白银,当一个王朝到了黄金白银将要用尽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走到尽头了。但是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理财思想非常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民主。因为国库里的黄金白银没有发挥到货币的作用,对民间经济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由于国君掌握着大量财富,对民间可以颐指气使,权利不受限制。而现代金融制度下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把未来的收入资本化,可以产生大量的投资,一方面,由于人们有债务压身,就必须努力工作,防止了腐化堕落,这样可以极大地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统治者必须依靠向民间借债维持财政,所以就不会滥用权力,政策更加民主。
的确,《货币战争》更像一本小说,相比之下《金融的逻辑》显得稍微专业点。两者最大的区别当然不在文风上。可以说,《货币战争》是一本左派代表作,《金融的逻辑》是一本右派代表作。对于初学者,很容易被这样的争论搅匀头脑:读两本书,觉得都有道理,但是结论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做个比喻,在一个群雄混战的世界里,宋鸿兵属于主张闭门修炼的一派,陈志武属于开门迎敌的一派。《货币战争》认为,外面世界这么乱,我们关起门来,先把自己做强做大了,再开门迎战。《金融的逻辑》认为,别的国家都这么打打杀杀的过来了,愿意迎战的,越杀越勇,越战越强,我们也赶紧打开城门杀一通吧。要不然,等别人打上门来,我们连弓箭和长矛都分不清。两者都有道理,但都是片面的道理。
《货币战争》过分关注了国际金融界阴谋家的野心,把很多重大的历史性事件都归因于金融家的阴谋。这种猜测未必成立。否则这些金融界的阴谋家早就统治了世界。至少统治可以统治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但目前为止美国的一号人物是总统而不是美联储主席。国际金融界的阴谋的确存在,例如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因于索罗斯。但这个“阴谋”得逞的前提也是,东南亚国家的金融系统的确存在很大的漏洞。一个存在漏洞的金融系统,即使没有“野心家”的阴谋,也同样的会发生危机,刚刚过去的次贷危机就是例子。
《金融的逻辑》则过分夸张了金融制度的完美。而现实中,这种理想化的金融制度是不存在的。即使美国那样金融业已经很发达的国家都难以避免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今天的金融制度是在无数次挫折之后摸索出来的。对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制度基础的国家,理想化的金融制度必然是来之不易的。就像作者在书里描述的那样,金融的逻辑绝不只是钱的事,也是社会文化的事。
大体上讲,金融系统的开放是大趋势,但是货币战争既然存在,就要预防。保卫一国金融安全的任务在金融不发达的国家肯定不能交给民间完成,所以“藏富于民”的理想在中国几十年内大概难以实现。
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作者一直在探讨一件事:金融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金融的逻辑不只是钱的事,而且是思想观念,是文化的事。中国的金融要发展,首先要改变人们固存于脑的儒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