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半年的参与和学习,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建议的收集是在实践课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并加以分析哪个意见更好,再采取实践,如果实践地好,就继续采纳。如果实践地不好,就继续改革。因此,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在不断改革。课程的组织流程最终是一节课学生自主学习,一节课抢答并问答,一节课老师讲课。
三分之一自习,三分之一抢答或问答,三分之一讲课,这种时间组织模式,解决了大学生上课普遍玩手机的现象,及时反馈所学内容的效果。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主动学习的养成性。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陷,需要改进。首先,学生应提高主动性,自觉学习。然后不懂的课上及时提出,最后课下复习思考。这个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是极其重要的,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巨大。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上杨甦宏老师把班级改组成为了一个公司,每个学生都承担了一个角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达到最优的效果。我在里面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出谋划策不断参与制度改良,做公司坚强的后盾。其他人也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实干家,推进者,智多星。每个人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实践中同学们认识并清楚自己的定位,朝着自身的反向努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共同为集体奋斗。然后我也需要在各方面改进,注重全方位发展,公司是一个集体,应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增强创新意识,多思考,并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是考实力说话的。
有80%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是酬躇满志,报着努力学习的决心的,可是在四年大学生涯的消磨与侵蚀下,能将这一决心坚持到毕业的学生恐怕不到20%。逃课,考试作弊已经被很多学生当成了家常便饭。上大学的目的由最初的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混文凭。现行的大学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没有将培养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严重的学术腐败,枯燥且与社会脱节的课程,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们的思想僵化,使他们对课程失去兴趣,教育质量严格下降。课堂普遍存在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出现玩手机,睡觉,早退等现象。教育部应注重课堂改革,更加注重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发布实践案例也是改革的一部分,通过课余自主阅读,发布文章。鼓励文章创新,不单单记述一件事,更是对其发表看法,通过对某件事的分析思考,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实践意义,最主要的是,是同学人人参与进来,加以讨论思考,发挥自动能动性。然后,增强学习的兴趣,更加爱思考,爱动脑,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实践的改革给以后进入社会提供基础。认识到要加倍努力,提升自我实力。(版权归属123图书馆123ts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