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报告一下。
一点体会就是:行为金融理论越来越贴近现实,解释了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学标准金融理论时的一些疑惑。理论本身就是用来解释这个现实世界的,也说明了行为金融理论是很有它的发展前景的。
比如,文中提到: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股票溢价之谜等实证难题来源于使用错误的效用函数来刻画投资者的行为,从而在此效用函数基础之上构造出来的消费—投资组合模型不能正确地反映投资者的最优行为,最终导致错误地度量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也就是说,过去的理论没有真正理解现实的投资者行为,如果能够把效用函数的构造建立在对决策者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上,那么就能够恢复投资者的真实的效用函数,这些实证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也许都是我们在学习传统金融理论时候对于标准假设就有很多怀疑,文章对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具体讨论:对于财富偏好、习惯形成、追赶时髦、损失厌恶、嫉妒等的具体讨论,都是很激发大家的思考的。
另外,对于文章注释2:“国内很多人把行为经济学等同于心理学的经济学,强调当事人的非理性,这实际上是文献掌握过少所产生的误解。行为经济学在早期阶段的研究的确具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比如Kahneman、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等人的研究即是如此。但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经济学家越来越注意对西蒙有限理性学说的继承,逐步通过有限理性建模来实现和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从目前看,这种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史莱佛、拉宾先后获得克拉克奖,卡尼曼、史密斯和阿克洛夫先后获得诺奖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新的行为经济学主要集中两个方面的研究——理性限制下行为的后果和偏好内生。本文对行为资产定价的定义遵从西蒙、史密斯、阿克洛夫、史莱佛、拉宾(Rabin)、卡梅瑞(Camerer)等人的行为经济学思想。这些学者认为,行为经济学的分析坚持理性这一出发点,但强调理性的限制,如拉宾所言,行为经济学不过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修正而已(Rabin, 2002)。从这个角度讲,Shefrin和Statman等人对资产定价的研究在行为经济学中正在被边缘化,或者说至少目前没有追随者,本文关注的是主流经济学中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虽然偶看的文献还远远不够,但是也有相同的感受,在看Shiller的《非理性繁荣》的时候,就感觉该书有些地方还是有些夸张了。西蒙的有限理性这种提法更加符合逻辑和现实。
有感:文章的参考文献有60来篇,这是强烈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