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28 1
2009-11-25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开来之后,有关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有意思的是,
尽管立论基础不同,不过很多种意见都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但是中国本身不存在金融危机。江湖术士郎咸平的说法是,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龙永图的说法是,“第一、中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第二、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局部的、暂时的,可以逆转的。而像赵启正这样的前官员则把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市场的封闭,巨大的外汇储备的保障,以及国家强有力的经济对策。



如果以美国意义上的流动性收缩,金融机构破产和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来定义金融危机的话,我觉得我们当然可以自豪的说,中国没有金融危机。因为事实上,由于金融体系改革的迟滞,中国的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依旧很低,和美国发达的金融系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儿不可能发生成年人运动性休克一样,中国自然不可能发生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如果要展示骄傲,朝鲜更有资格,一个类似朝鲜这样更封闭的经济体几乎可以完全免疫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不过如果把金融危机和其对资源的配置功能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金融系统一直处在危机当中,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度管制,使得中国的金融系统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资本配置功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长期以来超常的存贷款利差现象都是其反映。同样的逻辑,类似像朝鲜这样根本不让金融系统起作用的经济体,难道不意味着最大的金融危机吗?因此,以资本市场的封闭,以巨额外汇储备的存在作为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论据,表明这种官员根本不懂金融为何物。





不过吊诡的是,在这种中国没有金融危机的乐观情绪蔓延之际,决策层强力推动的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特定的经济结构的结合,却可能导致一个决策层希望极力避免的结果,那就是不久以后,我们将看到一个比较典型意义上的金融危机---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引发金融机构连环破产,导致金融体系崩溃或者逼迫政府再次大规模救援。





200811月份确定4万亿救市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在政治动员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了一场信贷大跃进,货币投放增幅惊人,而和中国经济的畸形结构相应的是,
其中大部分信贷都投放给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这些信贷用来支撑大多数没有经济合理性的政府项目,通过经济泡沫化来对抗急需的经济结构改革。短期来看,这种给经济体打鸡血的做法暂时掩盖了一些问题,经济数据也看上去颇为亮丽。
不过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是可怕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资产中包含的重大风险。同样在政治压力下,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违规现象也睁眼闭眼,上一轮金融产权改革以来形成的审慎监管文化弃之一隅。


华夏时报的一个报道表明了问题可能的严重性。
来自监管部门内部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目 前,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有8000多家,银行贷款余额近6万亿元。尤其是在融资平台贷款中,项目贷款余额近5万亿元,占全部融资平台贷款的比例已经超过 8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藏的各种潜在风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多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本身不具有自偿能力,依赖财政拨款偿还贷款。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实质是政府负债。”。


在中国的政治结构下,地方政府筹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客观上又无法破产清偿(这意味着鼓励道德风险),因此很大程度上,银行资产风险一旦形成,将四处蔓延,并裹挟整个金融体系,在特定的时间点引爆金融危机。目前有关通货膨胀的公共预期已经在逐渐升温,货币流动加快,虽然通过膨胀来隐性降低银行资产的内在风险可能是决策层的某种隐秘意图,但是这必然是一个高风险的游戏。当公众对银行系统失去信任的时候,银行挤兑,社会骚乱等图景可能登场。



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好看的经济数据支持下,经济复苏的乐观舆论似乎压倒了悲观论调。
不过按下葫芦翘起瓢,决策层应该警醒的是,一个政策驱动的金融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复杂性成长,这个危机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在没有实质的经济结构变革之前,想开香槟庆祝吗?我看还是先省省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3 10:56:35
很好,分析的很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