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624 15
2009-11-25

开场白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作为一个文化情结深厚、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兵,来河南工作后,中原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在河南的五个春秋里,随着对河南历史文化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河南有本钱来谈文化,河南也有地位来论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认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不仅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我用形象的语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来概括和评价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河南历史时空气脉之使然,更是河南历史现实张力之使然;既是回溯历史长河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立足现实视角透视得出的结论。

河南历史的地位——至高至上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有“中州”之称;河南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谓;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的根源性。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不有其源头活水。作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南所孕育的历史如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这些考据都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而中国第一个国家夏出现并发展在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就成为我们国家的称谓。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历史就有多远。

  (二)史实的重大性。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促进民族团结的和亲之行,也有广结万邦的友好出使;既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也有为促进对外交流开辟的丝绸之路;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始终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如,出生于上蔡的秦朝宰相李斯所提出并实行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地方政权建制。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如,北宋的覆亡,使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竞争中开始逐渐衰落。回顾中原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治则天下治、中原兴则天下兴、中原废则天下废。

  (三)内容的全面性。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也使河南历史成为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具体说,一是体现在多样上,涵盖了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从早期的猿人到早期的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二是标示在丰富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科技发明的诞生,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三是反映在完整上,涵盖了历朝历代每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整体嬗递体系。中国文明有多长,河南文明就有多长,河南起步、辉煌、鼎盛、衰落、复兴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的历史轨迹是呈两条高度正相关的曲线。我们参观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形成的共识就是藏品具有“多、全、土”等特点,“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河南本地挖掘出土的。综上所述,河南历史纵向发展不断线,横向剖析不缺项,是研究中国历史无可替代的一本重要教材。

  (四)影响的深刻性。数千年来,在河南上演的史剧,上牵江山社稷,下连黎民百姓,既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沿袭,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演进、民族精神的塑造。一是推动重大政治制度的演进。从诸侯分封制,到郡县制、路府制度,建都中原的王朝政权,所形成的治国理念和政权架构,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从夏朝开始的“公田之税”,历经宋朝的封建租佃制等数次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直到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再到2006年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才得以“寿终正寝”。二是推进思想观念的传承。在中原厚土产生的深邃思想,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天下大同的文化气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循道立德的理性品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庸辩证的思维理念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至今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中华文明精神中仍有着重要地位,被人们和社会广为接受和传承。三是影响民间礼俗的沿袭。在中原起源的婚仪、饮食、日常起居、信仰、节令等各个方面的民风民俗,大多沿续至今,通行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圈,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签。周公在洛阳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经过演进成为提亲、定礼、迎娶等习俗,成为当今主要婚俗。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就源于河南,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可见,把河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河南历史左右乾坤,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延续的长期性。自远古至当今,中原地区虽然战乱频仍、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南历史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一是早期文化谱系不断。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链条,始终自成体系。二是中心地位持续较长。从夏商时期的天下之中,到周、秦、汉、唐等时期与关中地区的互为犄角,再到五代、宋辽时代的辉煌鼎盛,先后有22个王朝定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原地区长时期作为核心区域而存在。即使北宋覆亡以后,政治中心虽经南迁北移,但中原地区作为战略要地,历史文化仍以强大的发展惯性、坚韧的生命力不断向前推进。三是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始终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起始于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但同为著名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作为支撑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河南历史的气脉一以贯之、传承不止,也使中国历史的气脉生生不息、代代相续。

  (六)辐射的广泛性。文明的发端地必定是文明的辐射源。中原文明因包容而博采众长,因开放而不断创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张力。从现代的地域视角来透视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一方面,国内影响范围大。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徙的脚步,以及历代王朝以中原文化为范本向全国推广和其他区域族群因仰慕主动学习,中原文明作为先进文明,其基本礼仪规范、道德标准、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日渐被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出现了“中国之礼、并在诸夷”“化民成俗、万里同风”的现象和效果。岭南、赣南、闽台等地族群都是吸收了中原文明的先进因子,加快了当地文明演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海外传播异域广。秦汉以来,中原文明通过陆路和海路交通,向东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向南影响了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向西则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影响了中亚、西亚、东欧等地。据有关专家考证,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由商末周初时期殷人经白令海峡迁徙去的,也有专家认为印第安文字是受甲骨文影响形成的。如果把汉文化的辐射范围称为“汉文化圈”,那么作为中华文化的骨干,中原文化的辐射形成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圈层,以当今自然地理为划分,河南是“汉文化圈”的核心极,中国成为核心层,周边国家和华人聚集区则构成了辐射圈。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因黄河冲积形成的中原沃土而发端,因中原的引领而前进,因中原的勃兴而昌盛,因中原的先进而远播,因中原的坚韧而绵延。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华夏文明的完美体现,河南历史的壮丽华章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浓缩。


夏禹



大型涂朱红牛骨刻辞(商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5 21:38:05
河南历史的内容——华彩厚重



  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受之而创“五行”。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羑里城,在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周易》。



  河南历史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主流时段,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重要、最耀眼的华彩乐章。



  第一,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



  纵观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一不是沿河而萌生、而发祥。“河”,因其冲积形成的平原为人类繁衍提供了物质条件,又因其自然生命为文化生命提供了本体基础。黄河在河南境内流经700多公里,处中下游地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之地。



  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中原地区是中国有人类出现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证明,人类较早在河南出现。约50万年前,河南境内已有人类“原始群”,其中“南召人”是较早的直立人。距今10万年的“卢氏人”,被公认为中国较早的智人。专家研究表明,人类较早在河南繁衍。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中国古代人类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到削石为器、狩猎捕渔、学会用火、化生为熟,完成了由类人猿向现代人的进化,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传说故事说明,人类最早在河南生息。“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源自河南。伏羲女娲繁衍人类,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根之祖”。初都淮阳的炎帝与出生并建都于新郑的黄帝开创了多元一体民族生存格局,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文明在此初露曙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原大地开农耕、建都城、造文字、冶铜铁,拉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幕。在约9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先民开启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先河。7000年前河南已成为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冶铜、纺织、酿酒、玉器等手工业已经达到比较发达程度。舞阳贾湖遗址、郑州西山古城、偃师二里头遗址都是早期文明在河南起源的实证。五帝时代以大中原为中心的邦国文明,夏商周时期问鼎中原称霸一方的王国文明,多数源头在中原、核心地区在河南,而且与其他地区文明在河南激荡发展、互促互动,形成了以中原文明为核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例如,在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原地区博采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等区域文明的成就,融合发展并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国家在此最早形成。5000年前,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出现了国家最早的雏形。公元前21世纪,启建都于登封阳城,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夏朝在河南建立,成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新著《最早的中国》,系统阐述了夏王朝在中原的形成过程,揭秘了“中国”的诞生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21:38:28
第二,众多王朝的建都地,政治风云在这里际会



  河南居九州之腹,中天而立,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之说,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博弈、政权更迭、政体演变的大舞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



  建都立业的福地。河南自古为帝王之州。“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朝17个帝王15个建都河南,商朝5次迁都4次在河南,西周营建洛邑,东周迁都河南;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各国、北宋等均在河南建都。从夏算起,先后共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在这里施展治国抱负,几度形成了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个。此外,河南、新郑、濮阳、禹州、许昌、汤阴、商丘、淇县、南阳、邓州、沁阳等11个城市在历史上都曾作过都城,中原大地形成了最密集的古都群。



  政治角逐的战场。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历来是帝王将相逐鹿之地,是各种新旧政治势力交锋之所,发生了许多政治事件,推动或迟滞着历史发展进程。鸣条之战催生了商王朝;商王盘庚迁都安阳,开创了奴隶社会的鼎盛繁华;八百诸侯孟津盟誓,拉开了商亡周兴的序幕;春秋时期的葵丘会盟、践土会盟、戚邑会盟,战国时期的渑池之会,以及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等,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匡胤在今河南新乡封丘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168年的辉煌。



  制度变革的温床。早在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就在这里建立了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典章制度。夏朝置百官理政务,定刑律设监狱,制贡赋征税收,建军队立宗庙,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较为成熟的国家制度,特别是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延续了3000多年。曹魏时期禹州人陈群设计的九品中正制,延续了300多年,是魏晋南北朝士族大家形成的制度基础,对时局和后世的政治生态影响深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21:39:16
第三,农耕文明的至高地,经济发展在这里兴盛



  农业先进发达。古代的中国以农开元,以农立国,以农为基。中原地区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开始种植粟、稻等谷物,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得到广泛种植,汉代已有“五谷”、“九谷”之说。农具的发明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上古时期的耒耜、商代的青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秦汉时期的耧车等,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先进的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推进了农业进步,大禹“致力乎沟洫”、春秋时期西门豹治邺、孙叔敖在固始修建“期思陂”,以及汉代兴修的“鸿隙陂”、“六门陂”,都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先进的农业思想成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桑辑要》等为代表的古代农学著述都诞生在河南,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手工业门类齐全。一是行业多,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了原始制陶业、原始纺织业和原始酿酒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冶铜铸器、制骨、木漆器、石玉器、酿酒制造的手工业作坊和专业的手工业者。到了汉唐时代手工业门类已非常齐全,除了冶金铸造外,还有金玉铜加工、兵器制作、丝麻纺织、酿酒等。二是规模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舞阳、登封等地就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是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炼炉,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炼铁炉,比欧美国家早了1800多年。“缫丝夜夜织,万梭为一素。”盛唐时期河南丝织业空前发达,每年从河南地区仅绢就征收700多万匹。北宋时期,陶瓷业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纵有家财万千,不如钧瓷一片”,全国五大名窑中汝、钧、官都在河南;军器制造业规模庞大,东京东西官营作坊拥有工匠近8000人,仅弓弩的年产量就占全国的70%以上。



  商业繁荣鼎盛。商业鼻祖、商部落的王亥“肇牵牛车远服贾”开中国商业先河。人们把商部落做生意、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把做生意、做买卖的各种事情称为“商业”。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证,商部落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今天商丘的火神台。商业理念在全国领先,历史上,商丘人计然讲求“积贮之理”,洛阳人白圭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南阳人范蠡倡导“富好行其德”,洛阳人桑弘羊主张“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等,都成为中国商业思想的重要内涵。商业都市盛极一时,洛阳在隋朝时仅丰都一个市场就有3000多个店肆,盛唐时已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不但有行业商会,还有管理市场的“市长”。开封在北宋时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最早出现“夜市”和“城管”,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等认为,宋朝商业方面的发展可以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都有重大意义。商品贸易空前活跃,纵横上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不仅起点在河南,而且有洛阳、南阳、方城等众多节点和驿站;始于隋唐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开启了河南与江淮地区及北方水系的水上商贸往来;宋时中原地区陆路贸易十分活跃,八方商旅以开封为中心向全国辐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21:39:32
第四,元典思想的诞生地,核心文化在这里光大



  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受之而创“五行”。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羑里城,在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周易》,亦称《易经》。其核心是和合思想,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中,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载体和思想灵魂,从此开启了道家、儒家、墨家等中国主流思想各种流派,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河南鹿邑人老子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作《道德经》,以独特的方式创立了道学,主张阴阳相济的道之和、人与天的自然之和。《道德经》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已成为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名著,对西方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滋养作用。尼采称赞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托尔斯泰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者庄子是河南民权人,他把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孔子吸纳《易经》之精髓,作《易传》,提倡以“尊礼亲仁”、“和而不同”、“中节平适”为主的人之和。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得意门生中最著名的子贡、子张、子夏都是河南人,他们在形成、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大儒孟州人韩愈提出了一套道统谱系,不仅解决了儒学的继承问题,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直接启发。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是河南嵩县人,他们的学说把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借鉴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倡导“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而且佛家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和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被称为中国“释源”。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他主持译出的佛教经典占唐代新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创立了唐代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此外,法家、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大多是河南人。法家崇尚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也是追求平等和谐;墨子宣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核心也是上下内外和睦同心;杂家、名家等对和合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阐释。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中独特的、延续不断的重要的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可贵的思想资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21:40:22
第五,兵家必争的战略地,逐鹿中原在这里上演



  中原历来都是军事角逐的主战场,众多军事思想异彩纷呈,众多军事人才纵横捭阖,众多军事战役惊心动魄,泼洒出一幕幕撼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军事人才成长的沃土。数千年来,中原大地军事人才灿若星河,光耀神州。河南新郑人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家,经过“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河南淇县人鬼谷子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军校”,其旷世奇书《鬼谷子》被称为“治人兵法”,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一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宋朝河南汤阴人岳飞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壮志,矢志抗金,屡挫强敌,令敌手发出了“憾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奈感叹。此外,无论是我国最早的女军事家、葬于河南安阳的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编著我国最早兵书《六韬》的周代军事家、河南卫辉人姜尚,与孙武齐名的大军事家、屯兵今河南孟津的吴起,还是“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的战国军事家、河南南阳人范蠡,“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战国纵横家、河南洛阳人苏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军事家、河南禹州人张良,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他们的军事思想至今还被世人称道,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军事战争角逐的重地。据《明两京十三司战例分布表》记载,从先秦到元明,中原有记载的著名战争就有820起。三代时期,鸣条之战、牧野大战是王朝更迭的决定战,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因此终结。春秋战国时期,鄢陵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召陵之战、伊阙之战等著名战役都曾在中原大地展开,成为群雄争霸的中心。秦汉之际,楚汉激烈相持,在河南荥阳进行了一场关键战,约定以当地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今天刻于象棋棋盘的“楚河汉界”就由此而来。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大政治集团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以两万兵力力克袁绍十万大军,写下了其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河南境内睢阳、南阳和洛阳邙山之战,决定了叛军的败亡与唐朝的中兴。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攻守战、南宋时期的朱仙镇大战和蒙古与金国争夺中原的三峰山之战,都关系着当时政局时局的重大变化。



  第六,四大发明的发端地,科学技术在这里繁荣



  历史上的河南,是中华民族科技文明发达之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均发轫于中原。东汉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在北宋初年广泛运用于军事等领域。指南针在宋代已大量用于航海。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评价:“11至12世纪(宋代)中国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



  历史上的河南,创造了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地。在中医药技术方面,相传伏羲“制九针”,炎帝、黄帝尝百草。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均出自中原。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唐代河南汝州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元代河南襄城人滑寿发现麻疹症状比西方早500多年。在天文历法方面,夏朝出现的《夏小正》,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历法。被誉为“科圣”的东汉河南南阳人张衡,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时间和方向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河南南乐人僧一行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还第一次测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其测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今仅差26秒,与300年后西方创立并延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在冶金铸造方面,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都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时期云纹铜禁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失蜡铸件,其铸造方法为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时至今日仍在运用。河南洛阳出土的铁锛和铁鎛,证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韧性铸铁技术,比欧美早2000多年。东汉河南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100年。在陶瓷制造方面,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商代瓷尊”、最早的彩釉瓷器“黄釉绿彩四系罐”、最早的白瓷器、第一个唐三彩遗址都出土于河南。此外,汉代河南原阳人张苍校正的《九章算术》,宋代郑州人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宋代开封的苏颂最早发明的计时器,都是站在当时世界科技巅峰之上的辉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