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这就是所谓供给定律的精髓要义。很多人信以为真。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生产量=提供出售量=售出量。
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这是一个误解,是对以下陈述的误解。
价格在高位,供给量增加;价格在低位,供给量减少。
如何判断价格是高位还是低位?
此时我们需要引进价格成本定理:P=KC
P价格;K系数,称为价格比成本或成本价格比;C成本,指单位成本费用之和。
当K=1时,企业利润为0;当K小于1时,企业亏损;当K大于1时,企业盈利。
显然,K值越大价格越高,K值越小价格越低。
可以认为:
当K小于或等于0时,价格是低位;当K大于0小于或等于1.5时;价格是中位,当K大于1.5时,价格是高位。
假如某商品价格是成本的2倍,这显然是高位。当然会导致供给量增加。假设需求曲线在一定时期不变。某一时期过后,供给量会增加,这样会导致价格下降,假设降到成本的1.8倍。这时价格还是在高位,供给量会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供给量增加(不是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假设降到成本的1.5倍。这时价格还是在高位,供给量会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假如价格下降到成本的0.8倍。这时价格是在低位,可能要减少供给量了,假设供给量减少后,价格上升到成本的0.9倍。价格还是在低位,供给量继续减少(不是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假设减少后价格上升到成本的1.3倍,此时供给量可能不再减少反而又要增加。
在价格高位区,价格下降,供给量增加;在价格低位区,价格上升,供给量减少。这与“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是相反的。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是一种幻想。
在需求曲线持续上移时(dm/m>0)或持续下移时(dm/m<0)可能(5种可能性之一)出现“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原理如下:
假设dm/m大于0,会有以下5种可能:
1.dP/P大于0,dQ/Q大于0(价升量增);
2.dP/P大于0,dQ/Q等于0(价升量平);
3.dP/P大于0,dQ/Q小于0(价升量减);
4.dP/P等于0,dQ/Q大于0(价平量增);
5.dP/P小于0,dQ/Q大于0(价降量增)。
假设dm/m小于0,会有以下5种可能:
1.dP/P小于0,dQ/Q小于0(价降量减);
2.dP/P小于0,dQ/Q等于0(价降量平);
3.dP/P小于0,dQ/Q大于0(价降量增);
4.dP/P等于0,dQ/Q小于0(价平量减);
5.dP/P大于0,dQ/Q小于0(价升量减)。
只有在需求曲线变化的前提下才会出现“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但这时已经不符合供给定律“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