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学”高层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开展黄河文明及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创建以黄河为对象的“黄河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应有之义。 黄河面临着“生命危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值今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仅占2%的河川径流量,滋养着全国15%的耕地和12%的人口,并支撑了占全国11.5%的GDP。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指出,黄河流域又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近几十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黄河受到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由此造成河道断流、水质污染持续恶化等一系列生存危机。
李国英认为,当今的黄河面临着“生命危急”。日益严重的河流生命危急催生“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治河行为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大实践,也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全新命题。
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武教授认为,黄河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水利、防洪等工程问题,而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国力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认为,黄河学研究涉及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广义黄河学包括从古到今,从自然、工程到社会、人文等方面方面。狭义黄河学,主要指与黄河变迁、黄河水利、黄河文化相关联的内容。他说,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应尽快建立以黄河为对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模式。
“黄河学”应“海纳百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教授指出,黄河的历史不仅仅是这条河流的历史,还要让自然进入历史,让人与黄河相融,“取百科之道术,求故实之心知”。让黄河学成为“海纳百科”的多门类交叉的学科体系。中国科学院地理学科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来喜提出,要树立“大黄河观”,研究黄河要把淮河、海河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都包容进去。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戴松成认为,要站在世界河流文化的高度考虑“黄河学”的总体研究思路,站在黄河全流域的高度构建“黄河学”的大框架,从水利黄河、生态黄河、旅游黄河、文化黄河、农业黄河、城建黄河、交通黄河、环保黄河等九大领域的理念出发丰富“黄河学”的内容,站在文化产业角度强化“黄河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性,联合黄河流域九省区协作创立“黄河学”。
戴松成还建议仿照欧洲9个国家联合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共同管理和保护莱茵河的作法,由黄河流域60多位城市市长联合成立“黄河市长论坛”,构筑“黄河学”的研究平台。
构建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有鹏教授认为,“黄河学”的构建应该以民族文化传统为重要基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深入研究黄河为背景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是构建黄河学必要条件。
他指出,在黄河流域集中分布中国传统政治的中心区域,有力影响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进程,尤其是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活动形态的文学形式,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情感与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和底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无论如何不能离开传统。
据悉,河南大学专门设立以黄河及其流域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黄河学”,致力对黄河文明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和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该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是内地唯一以黄河文明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通过整合经济、地理、历史、文学等优势研究力量,来构建文理交叉、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平台——“黄河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该校争取用若干年的时间把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库”和决策咨询基地,使之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黄河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