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西编译报道/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近日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崛起的话题越来越热闹,有必要认识到世人长期以来对它的一些错误印象,其中包括对中国的石油需求、出口构成等方面的误解。
史密斯说,现在看来,除了通往印度的那条路外,条条道路似乎都通向中国。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于上周对内阁说,通过本月初对中印两国的访问,使他相信,英国将面临这两个崛起的巨人严峻的挑战。在本周的工党会议上,首相和财政大臣古登•布朗无疑将再次提出这问题。
本周末在华盛顿,中国的崛起也难以忽视地再次成为话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年度世界经济展望中,中国今年和明年的成长预测分别修改为9%和8.2%,与此同时,欧洲地区,特别是英国的成长率确大幅下降。就目前中国发展的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可能还过于保守。
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年均成长率为9.5%。但是,直到最近,中国经济才可以与世界强国相提并论-在过去两三年里占全球经济成长幅度的三分之一。
而且,也是直到过去12到18个月里,中国才开始在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苦恼的全球经济不平衡中插上一脚。“内衣胸罩战争”中欧盟和中国的贸易纠纷只是冰山的一角。中国今年的贸易盈余将是去年320亿美元(180英镑)的三倍。
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是无疑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说,中国经济力量已经比加拿大和意大利两个G7国家强大了,很快会超过英国和法国。到2010年时,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会比中国高-而且,超过日本和德国,也不会是太久的事情。到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如果专家们的这些预测还不能完全显示中国的进步,那么再看看一些数据怎么样?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拥有彩电的住家从1%增加至94%,公路长度从38,000公里上升至208,000公里,大学生人数从200万增加到至少1,500万。
手机用户已经超出3.6亿,而且,将会继续增加。万事达卡(Mastercard)国际部的经济顾问组织亚太地区首席经济顾问王月魂(Yuwa Hedrick Wong)预测,中国中产阶层将在今后15年里从6,500万人增加至6.5亿人。
不过,王月魂在接受《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的采访时指出,目前对中国、印度等崛起中的国家的预测,都是建立在世界其他地区状况不变的假设上,但这个假设未必会成真。对未来的预测必须将全球的经济的新趋势考虑进去。他说说,“做预测不容易,做对未来的预测,更困难。”
假设2025年,现在的法国、德国经济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欧洲经济,土耳其已经是这个经济体的成员,更大的改变是,到时欧洲也许将有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特别像美国一样开放的移民政策,在移民的冲击下,欧洲的人口结构大幅改变,变得更年轻。
想想看,在这个情形下,世界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我们目前对中国、印度等国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世界其他地区状况不变的假设上,但这个假设未必会成真。这个假设状况凸显预测的复杂度和困难度。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未来全球的新经济,必须把另外两个趋势的挑战要考虑进去。
第一个是,国际间新科技的快速扩散现象。从2003年开始,中国输美产品中,比例最高的前三项产品,都是高科技产品,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鞋类产品和纺织品上,但事实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的主要产品,除了飞机外,前三大是谷物、黄豆和日用品。现在,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是典型的已开发国家对开发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只是中国在贸易上是已开发国家,美国则像开发中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因为,过去,已开发国家,技术开发上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差〈lead time〉,永远能抢先一步提供技术层次较高的科技产品,当开发中国家技术追赶上来,已开发国家就再往前进一步。但是现在的全球化环境下,全世界的科技现在以飞快的速度扩散,已开发国家对开发中国家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缩小,就中国的例子而言,和开发中国家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差,已经几乎消失。
国家之间急速缩小的技术鸿沟,会直接反映在公司间科技差距缩小的事实上,也就是说,过去许多公司靠技术领先、甚至是微小的技术差异,拉开和对手距离的情况,很快会被改变;未来,市场上将出现很多的新公司或新事业,在技术高速扩散的趋势下,超越技术差距的鸿沟,提供技术或价格足以竞争的产品。
第二个全球经济的趋势是,高生产力会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因为维持高成长率就必须维持高生产力,所以未来,维持生存的投资报酬率要越来越高。但是单纯只是把劳力、时间等生产要素加在一起,并无法提高利润,这对你的公司,或是全世界每个公司都是一样,你必须跟上其他人提升生产力的速度,这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挑战。
对中国来说,这些乐观的结果必须要这些市场接受高度自由化,市场自由化将是未来无法避免的现实选择,这么一来,是让未来全球的企业,在更竞争的环境下运作。
《泰晤士报》大卫•史密斯的文章说,人们对中国经济地位及其增长,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他说,中国的崛起引发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中国今年突然增加的国际贸易盈余。美国今年的贸易逆差中,中国占四分之一。实际上,与中国不断上升的盈余和美国似乎永远都无法减低的差额可能引发的问题相比,近期中欧紧张的贸易关系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中国的发展也打破了一些世人长期以来对它的一个错误印象。第一个,就是中国对石油无止境的需求和受到台风打击的美国,使原油价格不断上升,把世界带入一个永久性高能源价格的时代。
事实上,今年中国的一个显着变化就是它对进口石油开始缺乏胃口。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中国进口石油的数量每天尽管增加了22万桶,远远低于去年的每天86万桶。由于中国当局对国内石油价格的控制,中国石油公司都无法接受更高的原油价格,所以今年一直在限制他们的原油购买量。其实,今年中国的贸易盈余主要增加额来自于加工产品的出口贸易。
对中国印象的误解之二:中国的出口商品全是衬衫、长裤和其他低技术含量产品。李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指出,尽管服装一直是造成中国贸易盈余的主要力量,但是,如今像信息仪器和电脑等一类高科技产品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贸易盈余的五分之一,都源自这些物品,这提醒了世界:中国在产品价值链的上上下下的竞争都能造成威胁。
对中国印象的误解之三,可能也是最由来已久的误解:中国实质上是个为世界顾客提供低价组装商品的地方。因此,巨额的贸易盈余也是意料之中的。王月魂指出,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依靠出口,也不依赖外商投资。尽管中国的出口量十分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但是,进口也同样很大,占34%。这使得中国与日本在二、三十年前是依靠出口领导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
外商投资对中国也很重要,因为它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但是,中国的投资总值只有八分之一来自外商。中国经济的成长主要是内部发展。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教授的研究发现,就算中国被孤立,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被断绝,它的经济增长率只会降低1%-2%。对一个以9.5%的速度扩展的经济来说,这没什么好担心的。
当然,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就算保护贸易者继续施压,中国仍然会是国际经济的一部分。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到底谁在从这经济扩展中受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