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81 0
2018-03-21

    欧阳修

    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

    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


    欧阳修25岁从政,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当过好几任知州,相当于现在正市级,至“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还是只能在开封租房子住,而且房子非常简陋。
    他曾写诗发牢骚:“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这套破旧的古屋,每逢下大雨就浸水。
    这种窘迫的居住状态,一直持续到他42岁那年在阜阳买房置地才告结束,算了算,从江西老家进入开封府工作,也算是“开漂”,但始终没买上房子。

    苏辙

    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

    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苏辙,为官几十年,当过御史中丞,大半辈子都买不起房子,曾作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他的朋友李廌乔迁新宅,苏辙写诗相贺,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羡慕嫉妒恨”:“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人寿八十知已难,从今未死且磐桓。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
    直到晚年,苏辙才在二线城市许州盖了三间新房,喜难自禁,又写了一首诗:“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和现在去环上海周边城市买房差不多了。

    苏轼

    步至其第,嗟悯久之


    再说苏轼,26岁正式成为一名公务员,月俸4500钱,大约大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元吧,他后来当上了水部员外郎,在京师开封为官多年,级别也不低,相当于副市级吧。愣是买不起房子,儿子要结婚,却只能借一位好友的房子办喜事。
    直到50岁那年从弟弟苏辙那里借了三千贯才在江苏常州买了首套房,前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比欧阳修还惨。
    在那个时代,连宰相都要租房子。朱熹考证说:“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宋真宗时的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杨砺,租住在陋巷,“僦舍委巷中”,他去世时,宋真宗冒雨前往祭拜,发现巷子狭窄,连马车都进不了,“步至其第,嗟悯久之”。


    直到宋神宗时,朝廷才拨款在皇城右掖门之前修建了一批官邸。这批官邸,只有副国级以上的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官员才有资格入住。部长以下的官员,还是“僦舍而居”。
    不过不是每个官员都这么苦逼,文官们太迂腐,有这点功夫写诗发牢骚,还不如着手投资。

    岳飞

    两千亩地五百间房


    两宋懂得房产经营的大有人在,就如大名鼎鼎的大英雄岳飞:两千亩地五百间房。
    岳飞的一生很短暂,就是不停地打仗。岳飞不光打仗,他还买房。现有文献显示,为了安置家属,岳飞在九江置办了2300多亩田地,还买了498间房,以及5所水磨。
    户部的报告里写得分明:岳飞家向外出租的不动产,共有151间房、1400多亩地以及两所水磨。可以想见,当岳飞及其义子岳云在外杀敌立功、驰骋战场的时候,是无须担心家人的生活的。
    岳飞胜仗打得多,朝廷赏赐多,这些赏赐都换成了田宅,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些不动产在,朝廷对他也放心一些。

    租房需求旺盛,租赁市场火爆

    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


    由于租房需求旺盛,宋朝城市的租赁市场一直很火爆,要是在宋朝大城市拥有一套像样的房产出租,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司马光做过一个估算:“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
    每个月15贯的租金收入还算是少的。南宋时,建康府(今南京)的“有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钱三二十千”,每天收到的房租至少有二三十贯。因此,宋朝的有钱人家,几乎都热衷于投资房地产。
    宋朝并不禁止官员经营房产,如徽宗朝的宰相何执中,“广殖赀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日掠百二十贯房钱”,每日租金收入有120贯,月入3600贯,是宰相月俸的8倍。


    真宗朝的宰相丁谓。他在汴京冰柜街购置了一块地皮,冰柜街地势低洼,经常积水,同僚都笑他傻。其实丁谓很聪明,他在宅基地附近开凿了一个大水池,既可将积水蓄于一处,挖出来的泥土又可以用来垫高地基。然后又修建了一座桥,再向朝廷奏请开辟保康门为通衢,很快冰柜街便成了汴京的繁华地段。
    宋朝朝廷眼看着房地产市场如此有利可图,也积极投身进去,在都城与各州设立“店宅务”,专门经营官地与公屋的租赁。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23300间公租屋;天圣三年京师公租屋的数目又增加到26100间。


    宋ZF设“店宅务”经营公租屋,目的有三:一是分割房屋租赁市场的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将公租屋的租金设为专项基金,用于维持当地的公益事业;三是为城市的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住房。
    相对于私人放租的高档房屋,“店宅务”的房租比较低廉,天禧元年开封府一间公租屋,每月租金约为 500文;到了天圣三年,在物价略有上涨的情况下,租金反而降为每间每月430文。当时一名摆摊做小买卖的城市底层人,月收入约有3000文,每月四五百文钱的房租,还是负担得起的。

    宋ZF的房市调控

    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同样,房产不是单纯的消费品,宋ZF也不敢放任房价一再飙升。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一条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即不准中央及地方官员购买ZF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ZF又出台“第二套房限购”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现任高官除了正在居住的房产之外,禁止在京师购置第二套房。
    由于“租房族”数目庞大,宋ZF将房市调控的重点放在房屋租赁价格上,时常发布法令蠲免或减免房租,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正月,“诏:以雪寒,店宅务赁屋者,免僦钱三日”,不过减的是官方的住房租金,对民间私产,两宋ZF还是尊重其产权完整性。


    宋ZF也会要求私人出租的房屋与公屋一起减免租金,但大臣反而有不同意见,南宋有一位叫做胡太初的官员,就对ZF频繁放免房租的做法提出非议:“不知僦金既已折阅,谁肯以屋予人?积至塌坏倾摧,不复整葺,而民益无屋可居矣。是盖不知贫富相资之义者也。”
    意思是说,官府老是要求业主将租金打折,那今后谁还愿意将房屋租给别人居住?就算租出去,房屋坏了,业主也必不愿意掏钱修葺,最后租户将“无屋可居”。官府的做法看似是恤民,其实是不知道“贫富相资”的道理。


    转

    研究古代房产,不需要急着看史料,从当时文人的抱怨诗中,可先了解个大概。




    徐文长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文长是晚明大才子画家文人,一生可谓是穷困潦倒,从20岁成家,到40多岁写《镇海楼记》,当中20多年的时光,他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属于他自己的住所。绍兴的胡同,杭州的寺院,都曾有他租房的记录。
    公元1561年,胡宗宪在杭州建成大型景观建筑镇海楼,让徐文长写文章纪念此事。他写了一篇《镇海楼记》,胡宗宪读了大喜,从账上拿出220两银子,送给徐主任买房子用。


    于是徐文长拿着这些银子,在绍兴城区东南郊买了一个宅子,占地10亩,建房22间,有一个超大的院子,外面用篱笆围着,里面种了几十棵果树,大门口栽了一大片竹子,还挖了两口池塘,用来养鱼、种荷花。
    什么时候来了客人,徐文长就会站池塘边撒网捕些鱼,然后再下厨烹制,就着果树上结的果子下酒。喝醉了,就在院子里唱歌,非常潇洒,非常潇洒。
    因为是用稿费买的,所以徐文长为这所别墅取名叫“酬字堂”,这个“酬”字,既有稿酬的意思,也有酬谢胡宗宪的意思。


    明朝的廉租房制度

    明朝北京城的住房基本上都是ZF包办,有庞大的廉租房供应。


    整个明代,除了前面所说的徐文长时期的晚明的江南,房产比较贵之外,其他时期和城市房价都不贵。原因就是朱明一朝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京城北京,除了来做官的和承接ZF工程的工匠,哪里可以随便进的来。
    明朝北京城的住房基本上都是ZF包办,有庞大的廉租房供应。永乐年间建的这些廉租房被称为“廊房”, 分成三类,一类叫“大房”,盖在今天北京宣武门、 钟鼓楼附近;一类叫“中房”,盖在西直门内;还有一类叫“小房”,盖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附近。


    居民每三个月交一回房租。租金标准也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大房”,每间交租金45贯宝钞,外加90文铜钱;第二等是“中房”,每间交租金31贯宝钞,外加62文铜钱;“小房”租金最便宜,每间30贯宝钞,外加60文铜钱,当时轿夫的月薪都能住得起。
    所以明朝北京的房产交易一直不活跃,价格也不高,到晚明以银为本位时候,1640年(崇祯十三年),北京市正阳门大街居民傅尚志卖房,一座小型四合院卖价只有33两,就是到鲁迅那阵也没涨太多。万历年间北京劳务市场上 普通民工忙活一天 能挣纹银0.05两 ,两年工钱就能买一套四合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