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新闻: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27/045819136792.shtml
化石能源消耗是一个比较容易计量的数据,煤、油的销售量可以基本反应化石能源消费量,出入不大。所以不那么好作假。中国减排底气何在?
一、实物层面考虑
1、电力替代。用核电替代煤电。这恐怕是唯一一项可以大规模实现的能源替代技术。但是核电的建设周期很长,能否在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若干百分点的煤电替代,我表示疑问。
2、可再生能源。除水电以外的各种可再生能源作为一次能源,都有两个固有属性,就是分散性和低能量密度。这决定了它们适合分散使用而不适合大规模并网使用。例如风电,据报道目前风电并网项目发的电只有30%真正并入电网。这些并入电网的电力,还有一个调峰问题。所以可再生能源能实现多少化石能源替代,我表示疑问。
3、工业能源节约。一个国家不可能象一个城市一样淘汰高耗能产业,只能淘汰高耗能“产能“,以低耗能”产能”替代。比如水泥行业,不可能不用水泥,只能淘汰高能耗生产线,代之以较低能耗生产线。产能替代即需要技术储备,也需要资金流转。我国是否能获得充足的技术和资金实现大规模的先进产能替代?我表示疑问。千万不能依靠外方技术和资金,拿出国民经济若干百分点的规模,在基础工业上依赖外方技术和资金,无异于给自己套上锁链。
4、居民用能节约。国民经济要发展,从价值去向(即消费环节)讲,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较高端消费的扩散,比如农民原来不用手机,现在用了。二是创造新的高端消费,比如现在人们看平面电影,几年后可能很多电影都变成了立体电影。其中前者是比较迅速的,后者是比较缓慢的。接下来的十年时间,我国依靠创造新的高端消费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我看并不大,反而是依靠消费扩散来发展经济的空间还很大——农村正在翘首期盼现代化。因此,回到居民用能节约的问题上,在今后十年内,如果不牺牲农村的现代化,不大可能使居民用能总量下降。
二、从货币层面考虑
新技术的应用和居民节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都需要提高能源价格。十年的时间,是否足够我们调整产业环境,调整技术体系,我表示怀疑。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的持续扩张,实际上反应出了“外地”的产业环境正在恶化,不少人不敢把钱投入生产,于是乎带着钱“躲”进了大城市。这种局面发展下去,最终的结局就是崩溃。
三、更详细的信息
我国提出这个减排目标,当然不可能只是因为国际社会呼声,或者跟美国攀比,背后当然可能有更深层的考虑。40%~45%是如何计算出的,统计口径如何调整,2005年的基准是是死数还是考虑递增基线(baseline)?要进行详细的讨论当然还需要这些更详细的信息,而不能进行民粹式的纠缠。例如能源统计年鉴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