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发明真是经由中国传到西方(这个西方,包括中东和欧洲),而不是由西方独立发明吗?
这个是<不列颠百科全书> 所提供的史上伟大发明,总共不下百十个,其中和四大发明有关的如下。
INVENTION YEAR INVENTOR COUNTRY
paper c.105 Ts'ai Lun China
printing press, movable type c.1450 Johannes Gutenberg Germany
gunpowder c.10th century China or Arabia
compass, magnetic c.12th century China, Europe
从上表可以看到,除了纸以外,其余三大发明,在国际上是备受争议的。
1.活字印刷: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其他国家,普遍上都只承认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若果想知道有怎样普遍,可观看电影<后天> 或《印度时报》所发表的文章“改变世界的50项发明”。)
2.指南针:在<大英百科全书> 中,有两个不同的词条来解释。
第一个词条为“direction determinants”,即方向指定仪器。解释如下:“中国古代发明之一,称为‘司南’“。第二个词条为“compass ”,译为“罗盘”,即通常意义上用于航海的指南针。解释如下:“航海或勘测时在地球上使用的基本测向仪器,最老、最常用的罗盘为磁罗盘,12世纪时,显然中国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各自发现”。两个词条其实是对指南针作了区分。一种是在陆地上、较简单的指南仪器,源于中国司南(也应该仅仅使用于出产在中国的指南针)。另一种是用于航海和勘测上、较专业的指北仪器,欧洲和中国同时出现,无先后之分。分歧就这么出来了,对比这两个词条,发现<大英百科全书> 似乎把“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这一说法完全给推翻了,因为在欧洲历史上,罗盘才是真正的“指南针”。
理由有四:
(1)欧洲的罗盘,从开始就是指向北方,不同于中国的指向南方。
(2)欧洲最初期的罗盘,只有十六个方位标示,少于同时期中国的二十四个。
(3)在欧洲,关于罗盘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1180年左右法国学者亚历山大.内克姆的<论自然本质> 一书,相对于阿拉伯最早的文献记载(The Book of the Merchants' Treasure, written by one Baylak al-Kibjaki in Cairo about 1282.),早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事实上,这还只是有文献记录的时间,一般认为,实际使用的时间,较这个(118X年)还要早一些,可能在1150年前后,意大利巳有航海家在使用。因为,在中古的欧洲,磁性带有神秘和巫术的色彩,很多航海员都不敢接触,只有一些较大胆而谨慎的船长,在阴沉不见天的天气下,才会在暗中使用。这使得初期的罗盘,不能够很迅速地在欧洲流传开来(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发明者的名字才不见经传) 。
(4)阿拉伯语中指南针(al-konbas)一词似源于古义大利语。
事实上,若果指南针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话,按理说,应该愈接近中国的国家或地区,愈早和愈广泛地有指南针的记载(起码年代不会相差太远),但事实却不然。
欧洲:1180年左右亚历山大.内克姆的<The Thing of the Nature> ;1190年法国人古约(Guyot de provins)的<La Bible> ;1204年法国史学家魏顿(Jacques de Vitry)的《东方史》;1269年配里格里鲁斯的<磁论> 。
阿拉伯世界:1282年巴拉(Bailak)的著作中首次提及。
印度:不详,但肯定迟于欧洲,不然,《印度时报》的文章“改变世界的50项发明”也不会认定指南针是欧洲人独立发明的。
东南亚:不详。
朝鲜:直到西元15世纪前后,罗盘才作为看风水的工具,在朝鲜广泛使用。
日本:罗盘传到日本是在江户时期(1603~1867年)。
换言之,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欧洲,最早有指南针的记载,反而跟中国近在咫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日本,竟然最迟使用(这个迟, 并非三五年的迟,而是三五百年的迟)。
3.火药:在西方,火药的起源较为模糊不清,多数认同是源自中国或阿拉伯,也有认为是源自印度或东罗马帝国的希腊火,反正就是众说纷纭 。不论源自何处,根据<维基百科全书> 记载,是欧洲人先发现,其实火药中只有三种成份是有用的,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份为硝酸钾。
中国人关起门来,说四大发明的发明权属于中国,国际上当然不会计较。 但要到国际舞台上去说,可能就要较为慎重了。
(2) 假定(1)成立,那么,若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传到西方,西方便不可能独立造出这四大发明吗?
以下的一段师生对话,来自一个网址
<从“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
师: XX同学,你能否对全班再说一说你刚才的想法?请大家一起来回答你的问题,好吗?
(XX同学重复刚才的说法。即网址标题)
师: 这个想法太有意思了!同学们,请大家先想一想,怎么回答?可以前后排一起小声讨论。
(生互相议论,教师巡回。)
生一:……
生二:……
生三:……
生四:……
(由于这几位学生的对话,和这个提问无关,故从略。)
师: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你的逻辑推论下来,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传过去,欧洲肯定就不会发展,于是我们就不会受欺负。言外之意,欧洲的发展是我们的东西传播过去所导致的。不传过去,欧洲就没有发展?
生五:我认为世界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并不能因为中国的东西没有传到欧洲去,欧洲就不发展了,只不过可能发展的速度没有现在快而已。三大发明的西传促进了发展,但不表明没有这个传播,欧洲就一定比中国落后。
师: 不错,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阐明了传播和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也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知道,天文望远镜是伽利略发明的。实际上在他发明之前,荷兰人就已经发明了,但伽利略没有看人家,就自己着手研制出来了。从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很多东西,你在研究、在发明,其实同时也有很多人也在从事这个工作,只不过可能速度上有差别而已。但发展肯定是大趋势。
当然,学生五和老师所提出的,只是一个推论,并无证据可以支持,但认为<若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传到西方,西方便不能独立造出这四大发明> ,何尝不是一个推论呢?
就以黑火药来说,西方有很悠久的炼金术,即使中国的黑火药不传过去,谁又能确定他们不会在炼金术的过程中,意外地发明火药呢? (要知道,中国的黑火药,也是在炼丹术的过程中无意地发明出来的。)
(3) 假定(1)和(2)成立,那么,若果没有四大发明,西欧便不可能有<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征服美洲> ……等等,也不可能走进现代吗?
1.指南针:欧洲人有很丰富的航海历史和经验,在中世纪时,巳发明了很多重要的导航工具,如星盘(astrolade) 、十字测角器(crossstaff) 、雅各竿、风向蔷薇卡、水钟(waterclock)、三角函数表、象限仪等等;也能够透过讦多方法,如日月星辰、风向、鸟类、鱼类、水流、浮木、海草、水色、冰原反光、云层、风势、海底泥沙、海水深度等来辨别方向。
解读哥伦布第一次西航的日记,可以发现,日记中提及指南针(compass, needle)的地方,其实很少(只有2处),反而和其他导航方法有关的事物,着墨更多。例如,
太阳(sunrise, sunset, sun's amplitude):12处。
北极星(polar star, star):2处。
晴朗的天气(very pleasant weather, fair weather, calm) :8处(尚未包括间接的提及)。
风(wind, breeze):16处(但并无提及暴风)。
鸟类(birds, pardelas, water-wagtail, grajaos, pelican, ducks):18处(不仅提及最多,而且相当详细)。
海草(weeds):11处(相当详细) 。
鱼类(whale, tunnies, dories):3处。
水色(sea-water less salt):1处。
浮木(cane):1处。
哥伦布西航能否成功, 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1)航行方位正确;(2)信心和勇气。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从这段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哥伦布的整个航程,基本上都是天朗气清,风平浪静的(船员甚至曾跳进海裹游泳)。途中只下过两次微雨(drizzled)和一次较大的骤雨(a heavy shower),并无提及暴雨。由于没有遇到暴风巨浪,船队航行非常畅顺,始终没有偏离原有纬度,而出现迷路的情况。换言之,在这种晴空万里清晰度高的天气下,即使没有指南针,哥伦布仍然有可能靠着前述的导航工具和方法,来完成整个航程的。
另外,哥伦布在日记中写及鸟类和海草的地方相当多, 而且极尽详细, 兹举一例 :<其后看见一只鹭从西北偏西向西南方飞去,证明西方必有陆地存在。因为这种鸟通常在海岸过夜,早上出海觅食,从不会离开陆地超过60海浬。> 正是这些不断从西而来的鸟类和海草,令哥伦布确信西方必有陆地,从而支持着哥伦布和船员前进的勇气。试想,驶进一个从没有踏足过,甚至没有被记载过的海域,若果周围连一丝生命的气息或陆地的征兆都没有,就算有指南针,哥伦布有可能坚持长达37天的航程吗?恐怕航行不到一个月,便立即要折返了!
(笔者无意否定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可能意义不大。但对于其后的航海探险,包括麦哲伦的环航地球,霍克船长发现澳洲等,却有着非凡的贡献。)
2.火药:西元前三世纪,阿历山大帝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凭着所向无敌的<马其盾方阵> ,南征北伐,直打到印度西部,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古罗马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发明了许多攻城器械,如弩炮、蝎式弩(实为投石机)、冲车、破城塔和火箭等,攻陷过无数城堡要塞,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东罗马帝国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发展出一种类近火药的武器──希腊火,数度把阿拉伯帝国的庞大舰队,烧至片甲不留,屹立千年不倒。
那么,中世纪的欧洲人,不能够靠着古罗马帝国传留下来的攻城器械,东罗马帝国的希腊火,攻陷中世纪的城堡吗?
拥有铁制兵器、铠甲、十字弓弩、战马战车、攻城器械、马其盾方阵、希腊火的欧洲人,若果没有火药、火炮,便不可能征服文明程度,还低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美洲人吗?(古埃及人巳懂得使用战车,而美洲人连铁器、车辆的概念都没有。)
(当然,火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人征战美洲时的伤亡和损耗,加速了征服进程。但没有火药,欧洲人便真不能征服美洲吗?)
3.纸:很多人认为,中世纪欧洲使用的羊皮纸、牛皮纸、纸莎草纸来源稀少,书籍昂贵,知识难以传播。没有中国纸的传入,使知识易于传播,文艺复兴根本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自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从美洲,引进了许多作物,如玉米、番茄、马铃薯等。这些作物,不仅供人食用,且可用于作为饲料,因而使欧洲的畜牧业,较中世纪时期,发展得更蓬勃(正因为这样,欧洲人可以消费更多,更便宜的肉类,而使人口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在美洲,有数以千万计的野牛,在草原上驰骋。这表明,用于制造羊皮纸、牛皮纸的原料来源,巳经大幅度增加了。
欧洲人除了从美洲引进作物外,也把很多热带和亚热带的作物,如甘蔗、咖啡、棉花等,引进美洲,大量种植。这意味着,在技术上而言,欧洲人是有可能把生长于尼罗河畔的纸莎草或印度的贝叶,引进美洲,大量栽种,使纸莎草纸或贝叶纸的原料来源,大幅增加的。当然,这个情况,并没有在历史上出现。因为这个方法,既耗用土地,又要运输往返,麻烦而又不符合经济效益。既有方便好用的中国纸传入,便无需要这样费劲了。
(中国纸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确实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没有中国纸的传入,文艺复兴便真不可能在欧洲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