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个先右斜向上(右凸)到一拐点之后又左斜向上(右斜向下右凸)的线。
以下是摘自各种百科的关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解释:
(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工作的机会成本(即闲暇的效用)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劳动力供给中的供给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是参加工作,有能力参加工作的人参加工作。劳动力供给的意义是在不同工资情况下愿意并且能够参加工作的人的数量。
“一招鲜吃遍天”,笔者认为供给必须按需求供给。劳动力供给是不是也必须按劳动力需求(假设劳动力需求是合法的)供给呢?表示劳动力需求的曲线是右斜向下的(左凸)的线,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不是应该也是右斜向下的(左凸)的线呢?
劳动力供给多时工资应该是低而不是高吧?劳动力供给少时应该是工资高不是低吧?如果认可这个观点,那么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右斜向下的。
在某些地区(一、二线城市等),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位置在右高处,在某些地区(三、四线城市等)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位置在相对左低处。这将引起劳动力的迁徙。而劳动力的迁徙又导致某地区经济繁荣或某地区经济不振。这就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之缘由。
在说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时不能因果倒置,是供给量影响供给价格,不是供给价格影响供给量。中国有句俗话“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重合,是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也许很多人反对,但笔者有自信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