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99 0
2009-11-28
主权债券是新“次贷”?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莲•邰蒂 2009-11-26
几周前,国际清算银行(BIS)研究部主管克劳迪奥•博里奥(Claudio Borio)以严肃的口吻警告20国集团(G20)领导人,现代金融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开车时只看着后视镜”:西方国家金融官员们太过关注以往的风险,以致于未能发觉眼前新的危险。
更糟糕的是,当政策制定者们匆忙实施改革,以应对一场金融灾难时,往往容易造成新的扭曲,为下一场灾难埋下隐患。目前,正是这种无心造成的后果,可能正在银行业“溃烂”——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上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债券。
目前,西方监管机构存在一种近乎一致的看法,即防止2007-2008年危机重演的办法之一,就是防止银行在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或债务抵押证券(CDO)等复杂金融工具上承担过高的风险。相反,他们要求银行将更高比例的所持资产投资于“安全”金融工具,特别是主权或准主权债务。G20监管机构正在巴塞尔召开例会,起草规范银行此类行为的规定,这是更广泛的金融监管改革的组成部分。
理论上,这种举措听起来非常理智。去年大型银行倒闭的原因之一,是许多银行持有数量惊人的高信用评级CDO及其它不良证券。这些工具在危机期间不仅贬值,而且无法交易,致使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

相比之下,政府债券在最近这场危机中保持了流动性(而且在过去数十年间一直如此)。因此,持有更多政府债券的想法似乎颇具吸引力,特别是人们还普遍认为主权债券极其安全——安全到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的地步。
但是,这种向政府债券的“安全”转移的做法,本身会不会也在制造难以捉摸的新危险呢?毕竟,许多国家的政府债务已激增至数百年来在和平时期所未见的水平,其中尤以美国和英国为甚。西方国家的财政赤字猛增。而遏制这种赤字的政治投入力度仍不可确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收益率太低,政治家推进改革的压力没那么大。
这未必意味着很快将出现一场全面的违约;事实上,(主权债券)出现违约的可能性极小。不过,我们很容易想象,通过在未来几年推动本币贬值、加印钞票并推助通货膨胀,有些国家主权债券的价值最终会受到腐蚀。
更容易预见的是债券收益率的急剧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债券价格骤降——特别是当央行停止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时。一些精明的对冲基金正押注于此。
不过,关于银行是否应该继续囤积主权债券的讨论少得可怜。在悉尼,一些澳大利亚银行对国际清算银行的流动性改革颇有微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原因在于澳大利亚政府处于罕见而幸福的(较)低债务水平状态,因此当地银行担心,若要满足新的G20流动性规定,它们很难找到所需的债券。
在那些待售政府债券可能出现过剩的国家,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公开讨论。或许这是因为银行不希望改变现状,或是央行本身就不希望人们注意到自己所持的巨额政府债券。
各国财长不太可能抱怨银行的投资。今明两年,主要发达国家需要出售逾12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券,以填补自己的财政缺口。这意味着在这两年内,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至少要增加三分之一,约合3万亿美元。
正如博里奥所言,只盯着后视镜十分危险;无论下一场银行业危机缘何而起,抵押贷款CDO都不会是起因。因此,像一些人一样,我热切希望那些持有政府债券的银行能够保持足够的谨慎,采取对冲措施来防范这些债券未来价格下跌的风险;那些持有准政府债券(例如机构债券)的银行也应如此。
我还希望,当巴塞尔的监管者们最终拿出新的流动性规定时,各家银行将被迫预留很大的误差区间,以反映政府债券的潜在贬值。这将向银行和投资者强调一点:政府债券不是自动具有“零风险”的特征。不过,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主权债券市场眼下的风平浪静,不会诱使政治家们认为,他们能够永远回避做出艰难财政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如果他们这样认为的话,那些“安全”的政府债券可能就会开始变得不那么可靠了——不仅对银行家如此,对所有人都是如此。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助理编辑。


译者/管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